基于模式的南极冬季地表气温多年代际趋势内部变率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pe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极半岛和南极西部地区近几十年来存在显著的增暖趋势,这一现象在南半球春季和冬季尤为明显。本文借助于公共地球系统模式(CESM)大集合实验和耦合模式第五次比对计划(CMIP5)1979-2005年的数据,研究了内部变率和外部强迫对南极地表气温(SAT)多年代际趋势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对多年代际尺度上,南极地区地表气温存在的主要变率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来源进行分析。利用动力调整方法,进一步将内部变率和外强迫相应分别分成热力和动力部分,并对四者的各自贡献进行评估。主要结论如下:
  (1)在多年代际尺度上,大集合实验集合之间呈现较大的不一致性,表明南极地区地表气温内部变率较大。从信噪比来看(SNR),除了南极中部部分地区外,其余地区信噪比均与1相当,甚至小于1,这表明在南极,内部变率的强度与外部强迫相当,甚至要大于外部强迫。
  (2)南极地区地表气温多年代际变率,最主要的模态是南极环状模类似模态,占总解释方差的77%。该模态通过对冷暖空气的输送,调制南极半岛及其附近的地表气温,当环流场为高压异常时,半岛上空存在异常的南风,存在冷平流,从而使得半岛地区降温;而半岛西部存在异常北风,在暖平流的作用下地表温度上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该模态与海表面温度(SST)的关系不显著。后续通过固定海温和海冰的大气环流模式(AGCM)实验数据,发现该模态来自于大气自身的变率。
  (3)多年代际尺度上,还存在另外两个模态。第二模态主要受热带中西部海表面温度的调控,在南半球激发出一个三波型的罗斯贝波(Rossby Wave)波,进而通过环流影响南极西部及半岛地区平流输送。就第三模态而言,在高层200hpa同样存在一三波罗斯贝波,但对其来源和机制仍然不清楚。
  (4)使用动力调整方法,对公共地球系统模式大集合实验进行了分解,确定其热力动力强迫部分对南极地区地表温度多年代际变率的贡献。在大陆尺度上,计算表明1979-2005年,总外强迫对南极地区地表气温的贡献为0.53k/27年。其中热力强迫响应为0.20k/27年,整体为均一增暖的模态;而动力强迫响应为0.33k/27年,大部分地区为比较一致的增暖,南极西部及ROSS冰架部分地区增暖高于其他地区。在区域尺度上,南极半岛地区的外强迫响应为0.77k/27年,其中热力部分为0.28k/27年,动力部分为0.49k/27年。同时计算了内部变率热力部分、内部变率动力部分、热力强迫部分、动力强迫部分这四个部分的相对贡献,最终确定内部变率动力部分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除西部部分地区外,动力内部变率强度所占的比例在50%以上,动力的内部变率足以抵消外部强迫的作用,也可能使得实际增温是外部强迫的几倍。
  (5)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存在不一致性。通过分析Merra和ERA-Interim两套再分析资料,发现这两套资料均无法复现出南极半岛地区的增暖(1979-2005)。通过动力调整方法对两套资料进行分解,发现两套资料与观测的不一致性主要来自于动力部分,即来自于南半球中高纬环流趋势调控的地表气温趋势。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华北地区仍存在较为严重的大气污染,特别是高浓度的细颗粒物(PM2.5)可以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甚至区域气候。有机气溶胶(OA)是大气细颗粒物的重要组成,在华北地区约占PM2.5的20-60%,深入研究OA的来源和变化特征对于未来有效控制大气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来源与组成的复杂性,区分与定量OA一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近些年,气溶胶质谱仪(AMS/ACS
学位
青藏高原与大气间能量和水汽交换通量可以从局地到全球尺度上驱动气候变化,同时增强亚洲季风、影响全球大气水分和能量循环。此外,蒸散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变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区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能量平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展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能量交换通量和地表实际蒸散的直接观测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
学位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和臭氧(O3)的前体物,华北平原面临颗粒物和O3“双高”的大气复合污染现象,但其影响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尽管颗粒物浓度近年来已有明显下降,O3浓度却逐年上升,这表明VOCs的控制水平和方向仍需改善。此外,夜间残留层(RL)中储存的污染物会在日间通过对流在边界层内混合,从而改变VOCs和氮氧化物(NOx)的比例,进而改变O3和SOA浓度。要深入研究其生
近年来,登陆TC大风分布特征统计研究已逐渐得到重视,但目前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利用精细化观测数据,开展TC登陆前后风场精细化分布特征统计研究,可行且十分必要。利用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合敏感性试验,开展更加精细化的登陆TC大风(尤其是近地面大风)分布特征及其与TC热、动力结构乃至微物理结构的关系研究,将有助于对TC大风分布机理的深入认识。  本文首先利用逐小时风速观测资料以及台风年鉴资料,分析了200
学位
本论文系统分析了ENSO循环相关的热带海温异常以及局地海气相互作用对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影响。重点关注了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季节内变化为主要特征的东亚夏季风环流次季节变化过程。首先分析了El Ni(n)o衰减年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变化的机理及其对夏季副高季节内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使用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CAS-ESM2中的大气环流模式IAP AGCM5.0和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揭
亚马逊热带雨林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热带雨林面积占世界的40%,能释放全球20%的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对延缓全球变暖、调节区域以及全球气候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森林的砍伐造成了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并为旱灾、森林大火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当地生活、气候及全球气候都造成了重要影响,这使得研究亚马逊地区的降水尤其是其冬季降水变得至关重要。基于NCEP/NCAR再分析数据、GPCP降水数据、ERA
学位
气候年际变率的未来变化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亚太地区包含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和大陆,人口稠密,农业发达。降水和温度年际变率的变化会影响极端洪涝、干旱、高温热浪和寒潮灾害的发生频率,威胁该区域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然而,由于亚太区域海陆分布复杂、气候影响因子众多、人类活动频繁,当前对于亚太区域降水和温度年际变率变化及其成因认识仍然不足。因此,本文先利用高分辨率单独大气模式,保持全球
学位
城市湖泊湿地的存在,一方面能调节区域气候,另一方面触发湖陆风环流,改变局地气象场,进而影响污染物的扩散与传输,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目前仍缺乏针对城市湖泊湿地局地环流效应及其对大气污染影响的系统性研究。本文基于河北省衡水市的衡水湖,通过讨论湖泊湿地小气候效应及其与大气污染的关联性,为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提供新思路。  本文首先基于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衡水市湖泊小气候效应的特征,以及湖
学位
干旱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和机理是国际气候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尼泊尔是一个农业国家,总人口的80%以上依靠农业生产,持续性干旱对该地区的农业产量、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该区域的干旱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而对区域干旱特征及其影响的系统评估也可为农业和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基于尼泊尔38个气象台站1987~2017年期间的月平均温度和降水观测资料,选用标
学位
极端低温事件是北半球冬季影响范围最广的天气气候灾害。近些年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简称EPECE)在中高纬大陆地区频繁出现,关于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环流异常的规律特征以及形成机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1959-2017年ERA40/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的逐日站点资料,对比说明了EPECE与普通寒潮事件的差异,并围绕对流层-平流层相互作用问题,分析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