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聚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代表该民族自然、历史、文化、经济、艺术等的综合体。传统聚落的研究可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也有利于民族文化文明的发扬与传承。中国学者对聚落进行专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30年代受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90年代才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长期以来,我国羌族传统聚落的发展受到了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整体发展较为落后,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有不少以追求眼前利益为目的而对传统聚落展开的保护和改造工作,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没有真正提升聚居者的生活水平,造成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聚落衰落甚至消失,因此,传统聚落的研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以茂县为研究区域,首先从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这三个方面明确茂县的发展基础概况,其次,选取县域内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小河坝村、坪头村、甘青村和牟托村为典型研究区,结合自然及社会人文因素,研究不同因素对传统聚落分布的影响。主要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耕地面积、河流和交通等为主要的影响因子,利用GIS空间分析法分析在不同因子的影响下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再次,选取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为二级指标,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河流、交通、耕地面积为三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GIS技术综合评价分析出研究区居民地适宜分区。最后,分析影响传统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试图提出适合研究区优化布局的依据和建议。 通过此次研究,对研究区传统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依据地形地貌要素,聚落总体分布受地形影响明显,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1800m,缓坡,东南向,地形起伏度<200m;依据区位条件的影响,研究区聚落整体分布的河流和交通指向性明显,在距离河流1000m范围内,聚落的分布受河流因素的影响较明显,随着河流距离的增加,对聚落居民的分布影响越来越小;距离国道1000m、村道200m范围内聚落斑块数最多且分布较集中,距离道路大于1000m后聚落斑块减少且分散分布;聚落的空间分布受社会文化的影响相比自然与区位条件较弱;通过构建研究区聚落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结合ArcGIS分析得到研究区聚落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和适宜性分区图,通过分析得出研究区内不同适宜度的聚落面积及分布情况,发现聚落分布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不同适宜度的羌寨实际情况,提出了内部改造模式、优先发展模式、异地搬迁模式三种优化布局模式,为茂县传统聚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对探索如何实现山区少数民族聚落的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