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无”的角度看英译《诗经》中“诗意”的重现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36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词因诗歌自身的独特性及其负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向来被认为是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因此,对经典汉诗的英译一直都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与促进文化交流的双重使命,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取得一种平衡,既要努力维持诗歌的原汁原味,也要使得译文易于外语读者所接受。过去,专家学者通常只考虑怎样翻译中国古诗词;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已拥有跨学科视域,比如将语言学、文化学,甚至伦理学、生态学的理论结合于翻译研究。笔者认为哲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哲学,同样能为研究汉诗英译提供一个可行的视角。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有”和“无”这一审美辩证对子出发,试图通过分析《诗经》多个译本中的经典翻译实例,探索古典诗词英译中“诗意”的再现情况。首先,笔者对道家思想中“有”和“无”的概念做了简要说明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而探索并论述了“有无相生”的哲学理念与古典汉诗英译的内在联系。此外,在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中“有无相生”的理念可与另一中国传统审美范畴相结合,即“诗意”。笔者认为“诗意”有助于对古典诗词的领悟和赏析,于是对“诗意”一词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讨论了词的起源、定义及翻译,探究了“诗意”产生的原因及其在汉诗英译中的作用机制。最后,文章选取国内外译者的多个《诗经》英译本中的经典翻译实例来分析具体翻译实践中的“诗意”重现的不同情形,主要表现为缺失和保留。从中国道家古典哲学的视角来研究汉诗英译,我们会发现,翻译实际上是“有”和“无”互相转换生成的过程,而译者要想在译诗中重获“诗意”就必须合理地融合诗歌翻译中的“有”和“无”两方面。本文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汉诗英译研究,建立了一种新的翻译研究的哲学审美途径,期望能为今后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发展,及未来中国典籍翻译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其他文献
湿地——“地球之肾”,作为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其在人类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生
海洋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构筑物由于受到海水的长期浸泡,海水中的氯离子会渗透混凝土保护层到达钢筋表面,引起混凝土内部的钢筋发生不同程度的腐蚀。氯盐腐蚀不但降低了构筑物的
人类一直在寻求光明,光不仅驱走了黑暗而且带来了希望。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善照明条件,提高生活品质。随着国家对能源环境的重视,人民的节能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对照明的要求也
目的:制备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alysis,DGP)大鼠模型,运用点灸、电针两种治疗手段,初步探讨点灸、电针对DGP治疗可能的中枢调节机制,为DGP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治疗
近十年,国内外强震动台网建设规模空前,且发生了大量破坏性地震,强震动记录数量剧增,为我国地震工程与工程地震的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然而,在获得高质量的强震动
BP学习算法作为一种经典的神经网络,存在着训练时间较长、过度拟合和极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4年Huang提出了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
身份泛指人的出生和地位。我们可以通过个体的鲜明特性、社群成员的资格以及人际关系的相互关联等方式获得自己的身份,而身份获得后我们会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塑造自己以使自己
国粹京剧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京剧的译介,不仅是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中国文化影响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将以翻译实践报告的形式进行撰写,以笔者翻译的《北京京剧百部经典》(部分)为语料,基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结合笔者翻译当中的难点,探讨京剧外宣文本的翻译策略和技法。本报告主要包括五个方
学位
红外小目标检测已广泛应用在精确制导和远程的早期预警等多个领域。然而,由于红外小目标具有尺寸小、信号弱、背景复杂等特点,在红外成像制导系统中,小目标不仅容易受到图像
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简称HA,是人和动物的骨骼、牙齿以及一些结石的重要成分。不仅具有优越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而且还能与多种有机物无机物发生复合、掺杂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