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双相抑郁脑机制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m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相障碍是一种慢性的、严重的精神疾病,其情绪和活动水平会在抑郁期和躁狂或轻躁狂期之间振荡。双相障碍影响着世界大约1%的人口,给患者造成了长期的脑损伤,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大约2/3的患者,首次发作为抑郁期,第一次躁狂期平均要5到9年才会出现,因此抑郁期双相障碍患者(也就是双相抑郁)容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从而会被当成单相抑郁治疗,尽管此时心境稳定剂和抗精神病药比抗抑郁药更有效。精神健康专家依赖现象学的诊断系统,而不是基于验证的诊断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到目前为止包括双相抑郁在内的精神疾病还没有存在被广泛接受的生物学标记物。基于磁共振成像获得的大脑测量被认为是一种内表型,与行为表型相比,这些内表型可能具有更简单的遗传结构,因此有助于双相抑郁病理机制的研究。近年来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强调了健康和疾病大脑中大尺度网络的整合作用。大尺度网络由感觉皮层、联合皮层以及运动皮层整合而成,是人类复杂的认知和行为的基础。本论文针对双相抑郁脑网络连接影像表征的科学问题,借助于功能磁共振影像学技术,从频率域、空间域以及时间域角度利用网络连接方法,探测双相抑郁患者大尺度网络脑功能异常特征,最后再组合时空域功能连接方法探测双相和单相抑郁患者的大尺度网络脑功能特异性连接特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利用分频段的长短程功能连接密度的图论方法,探究双相抑郁患者不同频段下的功能连接模式异常。结果发现,患者中线小脑的短程功能连接密度升高,左侧辅助运动区和右侧纹状体的长程功能连接密度升高,双侧颞下回以及左侧角回的长程功能连接密度降低。此外,发现疾病与频率的交互效应,具体为,患者左侧中央前/后回以及左侧梭状回的短程功能连接密度在slow-4(0.027-0.073Hz)频段下特异性增加。患者左侧舌回的长程功能连接密度在slow-4增加而在slow-5(0.01-0.027Hz)降低。此外,还发现左侧角回减少的长程功能连接密度与疾病的抑郁严重程度相关以及slow-4特异升高的左侧梭状回短程功能连接密度与疾病的病程相关。本研究发现了双相抑郁患者纹状体、小脑、后部默认网络区域以及slow-4特异的感觉系统异常,为双相抑郁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生物学标记。二、利用精细的空间域信息,探测双相抑郁患者默认网络不同子系统区域的功能连接模式异常。结果表明,患者主要表现为核心区域后扣带皮层以及内侧颞叶子系统区域的功能连接异常。具体结果为:后扣带皮层、外侧颞叶、颞极、后部下顶叶、压后皮质以及海马旁回种子点均与楔前叶的功能连接降低。此外,后扣带皮层与外侧眶额、外侧颞叶与额下回、颞极与感觉运动网络区域、后部下顶叶与舌回和楔叶、压后皮质与脑岛以及海马旁回与枕中回的功能连接升高。并且,后扣带皮层与楔前叶降低的功能连接与患者悲观程度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双相抑郁患者默认网络后部核心区域与内侧颞叶子系统之间的功能连接降低,说明了患者基于记忆对未来情景模拟与构建功能可能存在异常。并且,外侧眶额皮层、额下回以及脑岛等情感控制皮层的损伤可能与患者情感加工功能异常相关。感觉运动区域的异常可能与患者精神运动症状相关。这些发现为双相抑郁病理机制和以后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三、已有文献报道了双相抑郁存在一致性的胼胝体白质损伤,提示了半球间功能连接在双相抑郁病理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本章利用时间分解的功能连接方法,探究双相抑郁患者半球间功能连接稳定性异常。结果发现,楔前叶和角回的半球间功能连接呈现过稳定。额下回、颞上回、中央后回、辅助运动区以及小脑的半球间功能连接呈现不稳定。本章从动态功能连接的角度出发,发现了与前面两章一致的结果,也即楔前叶和角回等后部默认网络区域、额下回等额叶边缘系统区域、中央后回和辅助运动区等感觉运动网络区域等在双相抑郁病理生理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四、针对双相抑郁患者容易被诊断为单相抑郁这一临床问题,组合时空域的分析方法从更加精细的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发现双相和单相抑郁病理机制的差异情况,具体为,探究单相和双相抑郁患者默认网络子系统区域的动态连接的异常差异。结果发现,相比于单相抑郁和正常对照,双相抑郁患者腹内侧前额叶与背外侧前额叶以及楔前叶动态连接出现异常,此外,双相抑郁患者后扣带皮层与内外部指向功能网络区域动态功能连接也存在异常。单相抑郁主要是背内侧前额叶、脑岛、外侧颞叶以及膝下前扣带组成的动态环路出现异常。这些特异性差异可以分类这两种抑郁以及预测情感和认知症状。未来大样本研究的证实,会对双相抑郁早期诊断以及精准治疗提供帮助。
其他文献
陆地生态系统净CO2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 of CO2,NEE)是陆地总初级生产力(GPP)与生态系统呼吸(RE)的差值,表现为陆地生态系统吸收大气CO2的能力。在大气CO2含量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明确陆地生态系统NEE的总量、空间格局以及未来的变化规律至关重要。然而,NEE空间变异机理尚不清楚,导致模型模拟和预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目前大多数模型基于植被功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简称糖网,目前已经成为了成年人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主要的综合症之一。本文针对糖尿病诱发病视网膜病变的眼底图像,开展了病变检测和病变评估等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本文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眼底图像采集过程中的亮度不一致、光照不均匀、对比度较低及存在反光等各类成像质量问题及对后续检测不利因素,开展了
心脏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图像自动分割与量化算法能够自动绘制心脏解剖结构的轮廓,并能精确测量心脏功能的量化参数,实现心血管疾病的精准分析,从而提高医生诊断心血管疾病的准确性与效率,因此成为当前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传统心脏MRI图像分割算法在自动化程度、计算效率和鲁棒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满足医院对大规模心脏MRI数据处理的需要,而基于全卷
棉田氮过度使用和低下的氮素效率,是新疆灰漠土棉田提质增效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棉杆炭化还田替代直接还田已成为可行方式,以生物炭为载体改善根系构型、提高作物氮素效率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思路。然而,减氮配施生物炭条件下水分损失和温度变化的研究仍存在异议;减氮配施生物炭根际土壤微生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结论存在分歧,其作用下促进根系发育进而提高棉花氮素同化效率的机理未阐明,所以不能准确评估氮配施生物炭在
学位
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是我国秦岭巴山地区最重要的针叶林害虫之一,主要入侵危害健康华山松,严重影响秦岭巴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华山松大小蠹集中分布于秦岭巴山林区海拔1,600~2,150 m的中山地带,完成生活史需要经历漫长寒冷的冬季,而华山松大小蠹进化形成的适应冬季寒冷的机制,保障了华山松大小蠹种群繁衍和持续发生。本研究以华山松大小蠹越冬期间适应低温寒冷的机
基因渗入作为物种之间通过杂交进行遗传物质交换的一种方式,其与已经存在的变异(standing variation)和从头突变(de novo mutation)都是动植物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通过基因渗入引入的遗传变异可能影响表型,有利于动植物在驯化和迁徙的过程中快速适应变化的环境,也被称为适应性渗入。适应性渗入可以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共同作用下频率迅速升高并被保留,影响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群体分
学位
高分子泡沫材料在当今装备的轻量化、功能化制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目前大部分研究及工业化应用的塑料泡沫产品仍然集中在通用塑料上。基于传统发泡方式获得的通用泡沫材料因其泡孔尺寸较大,导致产品力学强度、韧性和耐疲劳性大幅度下降,难以满足苛刻条件下的使用需求。因此,制备高抗冲、耐高温、低吸湿、耐腐蚀和耐辐射等高性能泡沫塑料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核心。特种工程塑料,因其优异的耐高温、高强度、高模量等特征而受到
抑制控制,作为执行控制的核心成分,指个体通过抑制不恰当的或与任务无关的感觉或者运动表征,协调情绪和认知系统完成目标行为的能力。大量的证据表明情绪,基因的个体差异和神经肽是影响抑制控制的重要因素。虽然考察情绪与抑制控制的交互作用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动物模型和人类神经影像学方面的研究,然而目前结论尚不一致。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两种非常相近的神经肽,对社会认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