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声导波的薄壁结构无基准损伤诊断方法与集成化系统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薄壁结构是一种在工程结构和基础设施中利用率最高的承载部件之一。由于固有缺陷、疲劳载荷、材料老化和环境侵蚀等因素的作用,薄壁结构中不可避免地会萌生损伤,进一步出现损伤积累,造成材料性能退化,导致结构承载能力降低。因此,由损伤引起的结构失效是薄壁结构在服役过程中需关注和预防的重点。相比传统超声体波,超声导波更适用于大面积薄壁结构的损伤快速检测/监测。近几十年来,研究者们在简单薄壁结构和复杂加筋薄壁结构上开展了大量基于超声导波的损伤诊断方法研究,推动了超声导波技术从原理性基础研究和功能验证逐步过渡到面向真实薄壁结构的实践应用阶段。在实践中,超声导波技术应用的直接思路是对比损伤前后的导波信号(基准信号vs当前测试信号),通过捕捉损伤引起的信号变化对薄壁结构的损伤状况进行诊断评估。然而这种依赖基准信号的损伤诊断方法在真实应用场景下受到众多限制。一方面,大量薄壁结构面临老化问题,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可能已积累损伤,此时已无法获取结构在无损伤状态下的导波基准信号。另一方面,薄壁结构的服役环境和操作条件出现改变不可避免,由此造成基准信号与当前测试信号之间的差异可能大于损伤引起的信号变化。针对上述限制,本文从简单薄壁结构的超声导波单模态控制与识别方法、大面积薄壁结构的超声导波与机电阻抗多信息源融合方法、加筋薄壁结构的超声导波机器学习方法及超声导波软硬件系统的集成技术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探索高效率、高精度的无基准损伤诊断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包括:(1)对简单薄壁结构中超声导波的激励-传播-接收过程进行了力学建模研究,分别求解了平行波阵面与圆环波阵面的频散方程,推导了圆形的锆钛酸铅压电陶瓷晶片(简称PZT)做激励器和传感器时S0和A0两种模态的幅值响应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两种单模态控制方法:1)频率选择法。根据薄壁结构厚度及PZT的尺寸,在特定频率范围内可增强所需模态,抑制无关模态,实现单模态激励;2)同心激励法。通过激励同心PZT的不同部分,在同一波程上采集多组导波信号,再依据S0和A0模态的幅值比例差异处理信号,补偿时间差后提取单一 A0模态信号。在铝板实验中,分别使用频率选择法和同心激励法得到能量占比高,相对单一的S0或A0模态,实现了无基准的裂纹损伤诊断。(2)针对大面积薄壁结构的高效损伤诊断需求,提出了一种移动式PZT探头结合多信息源数据融合方法的无基准损伤诊断技术。设计了一种移动式PZT探头,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验证了探头用于超声导波和机电阻抗多源数据融合的可行性。对于薄壁平板中L型裂纹损伤,开展了移动式PZT探头结合超声导波和机电阻抗多源数据融合的无基准损伤诊断实验研究。基于频率选择法,通过PZT探头在低频下激励出单一 A0模态,快速扫查定位了铝板上的完好区域和局部损伤区域;分别在完好区域随机位置和局部损伤区域检测位置测量PZT探头的阻抗响应,采用异常值分析方法获取随机位置的阻抗响应信号均值替代传统基准;构建机电阻抗诊断概率图像,实现了损伤局部表征。相比单一信息源数据超声导波的定位结果,融合机电阻抗信息源数据的无基准损伤成像方法提高了定位精度,且诊断结果表征出L型裂纹的形状。(3)分析了加筋薄壁结构中模态转换现象及对其损伤诊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一种密度聚类-字典学习的超声导波损伤诊断成像(简称DRPDI)方法,实现了加筋薄壁结构的无基准损伤诊断。发展了密度聚类和K-奇异值分解字典学习相结合的机器学习算法,聚类健康路径为核心数据集,自适应训练健康路径信号字典库,对与损伤相关路径的信号进行稀疏重构,在无基准信号情况下构建概率损伤诊断图像,实现了加筋薄壁结构的损伤识别与定位。在加筋薄壁结构上进行了三处模拟损伤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DRPDI方法的诊断定位结果良好,定位精度与传统有基准方法的精度相当。考察了重构数据与样本数据之间的损伤指数稳定性,探讨了 DRPDI方法的性能表现。(4)分析了导波损伤诊断系统的功能需求,研究了无基准损伤诊断系统的集成化方法,分别设计了硬件和软件系统的集成方案,研制了中央控制单元、信号激励单元、信号切换与调理单元、信号采集单元、数据存储单元、通信单元以及电源管理单元等各硬件模块,开发了海量数据管理、数据处理与可视化、路径分类和筛选、无基准损伤诊断算法实现等各软件模块。对集成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详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达到设计指标,满足超声导波损伤在线诊断技术的需求。所开发的集成系统,支持大规模压电传感器网络,将为薄壁结构在低成本维护需求方面提供一种富有潜力的高效解决方案。
其他文献
微流体技术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在载药微粒的制备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气泡的破碎作为海洋环境中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的自然现象,在海洋气凝胶的生成及输运方面受到关注。本研究将微流体技术与气泡破碎行为合理结合,提出一种制备纳米粒子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利用微观气泡破碎形成的纳米级液滴制备纳米粒子,为纳米药物的输送提供了一条具有扩展性的节能途径。本文首先利用微流体技术制备尺寸及生成频率可控的单分散性微气泡,研究微
学位
线粒体是细胞内重要的亚细胞器,是能量代谢主要场所,参与众多生命过程。实时精准的监测线粒体内微环境和及其微结构的变化,是细胞生物学的重要课题,而基于线粒体选择性功能荧光染料的成像技术已成为研究线粒体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传统线粒体靶向染料的标记特异性和定量探测的准确性容易受到微环境波动的影响。在一些尖端成像应用中,比如,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常规染料往往需要高强度激光进行激发/激活,会对细胞造成较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柔性应变传感器作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导电水凝胶作为软材料的一种,具有优异的柔韧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容易调节的机械性能,逐渐在柔性传感器领域展示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导电水凝胶本身强度低、环境稳定性差以及灵敏度低的固有缺点,限制了其在柔性传感器方面的进一步应用。本论文针对导电水凝胶的现有不足,从凝胶组分及其与导电材料复合方式两方面出发
学位
二氧化碳作为C1资源具有廉价易得、储量丰富、安全无毒等特点,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和能源燃料具有重要意义。δ-内酯、甲酸盐和甲酰胺类化合物在医药化工、能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通过催化CO2转化合成这些化合物的方法存在着反应选择性较低、反应条件苛刻(如高温、高压)、催化体系复杂和催化剂制备繁琐等问题。因此,开发反应条件温和、绿色环保、高效的方法合成这些化合物,已经引起科研人员的关注
学位
托卡马克(Tokamak)是有望实现可控核聚变进而解决人类能源及环境问题的磁约束聚变装置之一。在实验中观测到的粒子、能量及动量输运都远高于经典及新经典理论的预测值,无法通过碰撞理论进行解释,通常将该现象称为反常输运。研究表明,引起反常输运的主要原因是微观漂移波不稳定性驱动的湍流。其中具有离子拉莫尔回旋半径尺度的漂移波不稳定性主要有离子温度梯度模(Ion Temperature Gradient M
学位
等离子体与器壁相互作用(Plasma-wall interaction,PWI)是影响未来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稳态放电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高功率长脉冲放电条件下,来自上游等离子体的强热流和粒子流将沿开放磁力线输运并打到下游偏滤器靶板上,这将侵蚀偏滤器靶板,甚至会造成偏滤器靶板出现熔化、蒸发等现象,缩短了偏滤器靶板材料的使用寿命。另外,因侵蚀产生的大量杂质会渗透到芯部等离子体,稀释背景等离子体且杂质辐
学位
气体膜分离技术是继深冷分离与变压吸附之后的“第三代气体分离技术”,具有能耗低、操作简单、分离效率高等优点。膜材料作为气体膜分离技术的核心要素,其性能直接影响膜分离过程的效果。其中,炭分子筛膜(以下简称炭膜)是由聚合物前驱体通过高温热解制备而成的一种新型炭基气体分离膜材料。与商业化聚合物膜相比,炭膜具有气体分离性能优异、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在天然气脱酸、空气分离、氢气纯化等过程中有广阔的应
学位
由于钙钛矿材料优异的光电性质,目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认证效率已高达25.5%,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碳材料具有低成本、高化学稳定性和强疏水性等优点,碳电极可同时取代贵金属顶电极和空穴传输材料,并对PSCs具有一定的封装作用。因此,基于碳电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C-PSCs)的开发可降低器件成本,增强器件稳定性,是解决PSCs高成本和低稳定性问题的重要策略。然而,相比于传统PSCs,C-PS
学位
痕量污染物具有低浓度、高毒性等特点,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备受科研工作者重视。常见痕量污染物检测技术存在制样复杂、设备成本高、难实现在线检测等不足,亟待开发便携、低成本、可原位在线检测的新技术。本论文对微秒、纳秒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在痕量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利用脉冲电解质阴极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对痕量重金属进行检测,还利用纳秒脉冲放电改性的活性炭吸附富集痕量多环芳烃,使其达到检测仪器的检出限,
学位
为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实现可恢复功能城市,设计与建造震后功能可恢复结构是有效途径之一。钢框架结构在地震中容易出现层屈服机制,并在柱脚处形成塑性铰,导致结构延性差、耗能能力低、残余变形明显,不利于震后功能的快速修复。在推进钢结构建筑的过程中,控制结构的损伤分布,降低残余变形及损伤程度,对于提升其震后功能可恢复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柱脚抬升式摇摆中心支撑框架结构体系,由波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