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名物化现象再认识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me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名物化用法的提出最早见于1956年由张志公主持制定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也是在20世纪50年代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这一特定的背景下产生的。名物化用法自提出之后,便成为学界争论的热点,至今尚无定论。因此,本文希望立足于语言实际用例,对汉语名物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对名物化现象有一个明确和清晰的认识。全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对汉语名物化现象进行研究的原因、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语料来源。从中可以看出:名物化现象虽从产生之初便引起学界的讨论,但,各位专家和学者并没有对此作出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解释。因此,这一现象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第二部分是关于汉语名物化现象的讨论。1953年-1955年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词类划分标准问题上并未得到一致的看法。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汉语名物化用法在1956年由张志公首次提出。可是,此用法一经提出,便引起了一场论争,其中反对最为强烈的当属朱德熙。朱德熙晚年也发现了自己观点中的不足,但由于影响较大,不免让人一再提起。八十年代后,李宇明、张伯江、姚振武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名物化现象进行了新的阐释。第三部分是名物化现象分析。首先,通过大量的语言事实,归纳统计出能够名物化的所有谓词;其次,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出名物化现象的语法特征;然后,与兼类词、词类活用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名物化现象的真实的句法特征;最终得出名物化用法最典型的功能特征。第四部分是名物化现象的本质属性认定。首先,通过与英语名物化现象的比较,得出:即使是形态语言,名物化现象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即特定词类常规位置及功能的偏离;那么,在缺少词形变化的汉语中,名物化现象亦是如此。其次,利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对名物化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名物化现象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有固定的位置和功能特征,可以说是谓词偏离了它的常规位置和功能,单独构成一个集合。继而指出:由于名词部分指称的不足,需要临时借用谓词来显示这种缺失,使得一些谓词偏离了它的常规位置和功能特征。最终归纳得出汉语名物化现象的本质属性。第五部分是结语。名物化问题的根源在于是否导致“词有定类,类无定职”、“类有定职,词无定类”。并结合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结论,指出名物化现象的客观存在不会导致“词有定类,类无定职”、“类有定职,词无定类”。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显露方法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63例甲状腺肿块位于侧后方的患者经胸乳入路行非颈部切口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行常规腔
涉及显性、隐性语法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各有弊端,该文旨在清晰阐述这层细节关联,将大学外语积极情境效应发挥到极致,使学生能够积极学习系统理论内涵,并适当转化为实际交际
[目的]探讨“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城镇化”三维系统(以下简称“EEU”系统)协调发展关系,以期为推动三者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西北5省区为例,在构建EEU系统评
在乡村快速发展的时代战略背景的指引下,传统村落中的建筑样式、风俗习性也都面临着新的威胁和考验,而福州宗祠建筑作为传统村落的核心建筑在福州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涵义。
研究了自然陈化过程中加料和未加料云南复烤烟片B2F香味成分(中性、酸性和碱性)、pH值以及感官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未加料的样品相比,加料陈化改变了B2F醇类成分和酯类成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6种烟用栗子香精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筛选出10种共有组分.运用模糊聚类分析(FCA)技术,对香精中这10种组份的含量
影响因子作为科技期刊评价的指标之一,并不是万能的,而是有其自身局限性的.由此提出要正确认识影响因子,找准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定位.随着影响因子被广泛接受,它将在作者、读
企业避税行为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重点关注领域。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股东和经理人员二者之间的目标不一致导致委托-代理问题,很多
研究了改进晒制法和传统晒制法调制过程中晒黄烟烟叶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结果表明,烟叶含水率和叶绿素含量随调制进程的推进而逐渐下降,在凋萎变黄期间烟叶中淀粉、蛋白质
采用保留时间比对法和选择离子(81amu)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定量分析了烟用香精中的薄荷醇.方法的检测限为0.0028mg/mL,平均回收率为98.52%,RSD为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