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旋酶与DNA的相互作用及果蝇PER-TIM定时器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d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促旋酶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又分为利用磁镊进行的单分子实验研究和动力学理论研究;第二部分是果蝇昼夜节律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模型解释果蝇细胞质中PER-TIM蛋白形成的间隔定时器。   促旋酶(gyrase)在原核生物的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已知拓扑异构酶中,唯一能够向DNA引入负超螺旋的酶。我们利用磁镊(magnetic tweezers)对促旋酶和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单分子实时观测。实验发现,在不加入ATP时,促旋酶能够同时与两段DNA(G片段和T片段)结合,但这种结合较弱,施加0.7皮牛(pN)的外力就能逐渐破坏两者的结合;但加入高浓度的诺氟沙星后,促旋酶与DNA的结合明显增强,甚至能够抗衡5.9皮牛的外力。促旋酶还会影响超螺旋的几何尺度:不加入促旋酶时,DNA超螺旋的几何尺度由DNA所受拉力决定,而加入促旋酶后,超螺旋DNA几何尺度变小,并且主要由DNA与促旋酶的相互作用而不再是所受拉力所决定。而且促旋酶与正负超螺旋的结合能力不同,它更容易与正超螺旋结合。同时,发现促旋酶从DNA上解离的时间符合双指数分布。我们提出的模型能够很好的解释这个分布,并与他人提出的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在促旋酶向DNA引入负超螺旋的过程中,在与ATP结合之前,促旋酶的GyrA亚基需要先与G片段DNA结合,并使相邻的W片段缠绕在GyrA亚基的C端区域而将W片段之后的T片段以正交叉的方式置于G片段之上。我们研究了W片段沿着GyrA的C段区域缠绕的动力学和不存在核苷酸时,促旋酶从DNA底物解离的动力学过程。还研究了促旋酶的连续性与作用在DNA两端的外力的关系。得出了促旋酶与G片段,W片段,T片段的结合能。我们的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此外,提出了一些可以检测的推论性预测。基于我们的结果和前人的数据,我们提出了一个促旋酶向DNA引入负超螺旋的模型。   昼夜生理节律使得生物体的生理和行为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昼夜循环变化。实验发现在果蝇的细胞质中存在由PER-TIM复合体组成的间隔计时器。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这个间隔定时器的一种可能的数学模型。模型的特点是大聚合物,快速交换,不同磷酸化位点有不同功能。模拟结果基本与实验相符,符合PER-TIM间隔定时器的主要时间特征并重现了变异细胞系PER-TIM间隔定时器的特点,以及PER和TIM蛋白进入细胞核的三种不同类型的过程。
其他文献
固态紫外探测器,尤其是日盲波段固态紫外探测器,在军用和民用领域都有很重要的应用前景。ZnO具有3.37 eV的禁带宽带、高达60 meV的室温激子结合能、非常高的光增益、抗辐射性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积极投身科普事业,面向社会,面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夯实科技强国社会基础贡献力量。”9月24日上午,在西安举行的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如是说。  围绕本届年会的主题“创新发展·科技引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致辞中强调,迈向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但要有强大
期刊
稀磁半导体是指在常规半导体中掺入磁性元素,使半导体具有自旋极化特征,能够实现电荷和自旋的同时操纵,进而实现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存储。这是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当
TiO2纳米管阵列结构有序,具有光散射效应、载流子传输快、电子寿命长、复合几率小等优点,且阳极氧化的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但阳极氧化TiO2纳米管阵列在敏化太阳能电池中
黄铜矿光吸收材料铜铟硫(CuInS2,简写为CIS)具有长期稳定性和低毒性等优点,在薄膜电池中已经显示出了优异的光伏性能。采用高真空蒸发法和联胺溶液法得到的黄铜矿电池能达到1
本学位论文研究了有界噪声和时间延迟对肿瘤—免疫系统和可激发系统的影响。首先对噪声诱导运动的研究现状、有界噪声引入的必要性、肿瘤—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模型和可激发系统
随着激光二极管(LD)的发展,探索适合LD泵浦的激光晶体成为热点。钨酸盐晶体在近些年来得到了广泛深入地研究;但是,三元系钨酸盐却少有报道。本论文研究了适合LD泵浦的Tm3+掺杂L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BEC)的实瑰为我们研究光与原子耦合机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由于BEC内部原子之间良好的量子同步性,使得我们从宏观上观测光和原子相互作用的细节成为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如果找不到有效的替代能源,人类社会将面临全面的能源危机。燃料电池作为一种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因为其高效性
自从1985年I.Tanihata等人发现11Li晕结构以来,利用放射性束流研究不稳定核结构就成为了核物理领域重要前沿课题之一。   关于不稳定核8Li的结构,被许多理论和实验研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