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论喜剧”形式对虚无主义的调解:贝克特小说《莫菲》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ny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比·科恩称贝克特的小说为“宇宙论喜剧”。他认为,内核上,它衔接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普鲁斯特、卡夫卡和乔伊斯;形式上,它继承了荷马,阿里斯托芬,乔叟和拉伯雷,哈姆雷特。这种结合使得贝克特的主人公“没有因为笑声在道德上占据优势,而是成为整个宇宙喜剧和荒诞处境的一部分”。贝克特最终在这一形式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认识论喜剧。而这一认识论喜剧的发展方向建立在反叛性的虚无主义基调上。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时代性的思想困境,有其复杂的源流和发展趋向,而贝克特通过《莫菲》对其做出调解并显示自己的立场和解决路径。在贝克特的时代背景下,虚无主义概念主要被看作是源于启蒙现代性,但贝克特溯回到高尔吉亚和德谟克利特,在前苏格拉底哲学中寻找源头并在宇宙论—伦理学的关系中对虚无主义的内部矛盾做出调解:在主客体关系(人—自然)中,主体过于突出;源于主体自身欲望的“小需求”过于封闭,人的行为无法抵达体现人类必要性的“大需求”。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文献综述,说明选题源起,厘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简单阐述“宇宙论喜剧形式”与小说中虚无主义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为第二到四章。第二章主要阐述贝克特作品中虚无主义生发的背景,并结合《莫菲》说明贝克特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伊甸园”具体意指,以此说明《莫菲》中的虚无主义思想源流;第三章从叙事的角度说明“宇宙论喜剧形式”对小说中虚无主义的调解,以小说采取的叙事策略具体阐明贝克特对主客体关系的看法并引申至伦理层面;第四章则从小说中人物的行动与时间模型之间的关系阐述“宇宙论喜剧”中时间观念对虚无主义的调解。
  第三部分是结语。通过前文的叙述,总体说明“宇宙论喜剧形式”所体现的贝克特的艺术立场。
  总体而言,文本探讨了《莫菲》中“宇宙论喜剧形式”与其虚无主义思想之间的联系,勘探贝克特小说创作的创作的动力与源流,通过研究路径与论述题旨的开拓,深化贝克特早期英语小说研究。
其他文献
家庭称谓指的是家庭里面被使用而用来指代家庭成员的称谓语,所有出现在家庭里而指代家庭成员的称谓语,或者称呼家庭成员的词语都可称为家庭称谓。家庭称谓也是称谓的一部分,但是它与一般的称谓不同。因此本文将通过观察和分析家庭称谓语而总结出家庭称谓选择的制约原则与因素,归纳汉语家庭称谓词语的形式和构式,找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属关系、情感距离与称谓词语形式之间的规律。  通过研究文献得出,制约选择称谓词语的原则主
学位
《说文解字注》是清代著名语言学家段玉裁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段玉裁研究汉语汉字历史演变的理念与方法。本文采用总体评述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古今字”“古今语”“古今义”三个角度切入,具体阐释段注的历史演变观。  全文共四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关于段注历史演变观的研究现状。第二至四章分“古今字”“古今语”“古今义”三个方面总述段注历史演变观,并辅以个案研究,从而印证、补充段注的具体观点。  第
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1912-1991)是20世纪加拿大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作为一名博采众长的批评大师,弗莱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涵盖了文学、宗教学、语言学、社会学、哲学等。在弗莱有关文学领域的研究著述当中,有关叙事问题的探讨占有较大比重,其中,弗莱对重复的叙事结构的思考尤为瞩目。本文旨在梳理弗莱代表性著作中与叙事相关的概念及论述,以期对弗莱的叙事理论进行整体把握。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是当代英国文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其小说主要关注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与人性。2014年出版的《儿童法案》是麦克尤恩的第13部小说,核心议题是宗教与法律。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诗性正义”等相关理论,从《儿童法案》的核心情节切入,探讨小说中当宗教与医学之间发生性命攸关的冲突时,法官究竟凭借什么作出判决。  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简
学位
贾平凹作为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四十余年间笔耕不缀,创作出了 16部长篇小说。他凭借对商州独特的现实书写奠定了在文坛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陕西文学的领军人物及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但是,贾平凹这种不断的书写,与之而来的是作品间大量出现的重复现象。本来,小说中的重复可以是一种积极的艺术手法,比如,贾平凹借其小说间的重复完成了对“故乡”的构建,形成了其风格的独特性。然而,不断的重复也造成了内容
爱是人最本质的情感,它是纯洁的观念,通过关系表达出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爱情的观念和定义越来越复杂,其中,纯爱是最未被污染、基于仁义道德价值的一种爱情模式。纯爱可以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强的关系,强的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感。张艺谋的爱情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山楂树之恋》和《归来》通过其主题、情节和叙述共同表达一定的纯爱价值,并体现了真实爱情的确定可靠。男女主人公的纯爱向观众表示拥有这样情感有能力发
学位
1979年,中国南疆爆发对越自卫反击战,一批取材于此的战争小说应时而生。对越自卫反击战小说挟带着人道主义新风,向着“战争与人”的写作方向大胆突进,对人的生命、价值、尊严、自然本性和情感欲求进行了充分的展现与关怀,打破了“十七年”战争小说中人道主义沉寂的局面,正视“军人是人”的命题,对中国军人形象进行了重塑,对中国军魂内涵进行了重铸,开辟了新时期战争小说的新局面。本文立足人道主义视角探析对越自卫反击
道教斋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主流传统。晚唐五代时期,随着道教衰败,科仪亦陷于颓弊局面。张若海《玄坛刊误论》试图改革斋法旧仪,重新构建道教的神圣性与合法性。然而,这一修正方案招致以蒋叔舆为代表的南宋科仪专家的广泛批评。本文在唐宋之际斋法变革的历史背景下,重点探讨以《玄坛刊误论》为中心的科仪论争现象。相关研究不仅能够使我们加深对道教仪式的理解,还可以藉此考察宗教仪式和社会历史之间的关
学位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上,穆时英是“新感觉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素有“新感觉派圣手”之称。他的都市题材小说创作,注重以现代派的艺术手法来展现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都市中的人和事,透视了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个独特都市中的人的心理世界,展现出一幅波诡云谲、色彩斑斓的都市风景图。  本文以穆时英后期写作的“新感觉”小说为研究对象,从他的小说中蕴含的多重视角来考察他笔下“都市巡礼者”及其隐含的意识形态立场。通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小说创作生涯中的封笔之作,也是其作品中受评论界与学术界的关注程度较高的一部。其中,对女主人公淑·布莱德赫的讨论一直是该小说研究中的热点。本文试图从小说的题记“字句令人死”入手,结合当时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氛围,找寻淑在反抗社会风气的过程中走向溃败的原因,并分析她的溃败所传达的深意。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阐述此次选题的原因以及研究思路,并简要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