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污泥问题日益突出。污泥有机质含量低,导致厌氧消化技术效率低,难以大面积推广。而餐厨垃圾、乳制品加工废弃物等其他生物质废弃物产量大、有机质含量高、潜能高、利用率低。因此,考虑开展污泥与餐厨垃圾、乳制品加工废弃物联合厌氧消化研究,明确厌氧消化过程中的指标变化、最佳投配比、产气成分等。同时,还分析了厌氧消化系统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微生物种群结构和多样性,试图通过生物种群特性分析联合厌氧消化相关机理。污泥与熟蔬菜联合厌氧消化,最佳投配比为1:1,累积产气量、产气能力、产甲烷能力分别为1510.9 mL、3533.4 mL/gVS、537.5 m L CH4/gVS,平均甲烷含量为15.2%,甲烷产量为229.8 mL;系统稳定性较好,消化后CST值为44.5s。类芳香蛋白质、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量较多,产甲烷菌活性较高。污泥与米饭联合厌氧消化,最佳投配比为1:0.5,累积产气量、产气能力、产甲烷能力分别为1956.7mL、498.2 m L/gVS、82.4 m L CH4/gVS,平均甲烷含量、甲烷产量分别为16.5%、325.2mL,产甲烷能力不如污泥与熟蔬菜最优组。消化前后硫化氢含量分别为27.9ppm、31.6ppm,消化过程中含量均不高。消化结束时CST值为159.2s,脱水性能比污泥与熟蔬菜组更差。污泥与餐厨垃圾联合厌氧消化最佳投配比为1:0.5,产气能力、产甲烷能力分别为2300.1 mL/gVS、603.5 mL CH4/gVS,平均甲烷含量为30.2%,甲烷产量为582.5mL。该比例下消化初期和末期的硫化氢浓度分别为37462.6 ppm、222.5 ppm,基本能维持在较安全水平。VFA、碱度、氨氮浓度等,在消化过程中均处于较正常范围,系统稳定性较好。厌氧消化结束时,其CST值为56.2s,较纯污泥消化组脱水性能变差。污泥与乳制品废弃物联合厌氧消化最优投配比为1:0.5,累积产气量、产气能力、累积产甲烷量、产甲烷能力分别为1854.7 m L、698.3 m L/gVS、250.7 mL、61.5mL CH4/gVS,平均甲烷含量为13.5%,产甲烷效率较低。消化前后,其硫化氢含量分别为22.5ppm、1136ppm,硫化氢含量有所增加,系统稳定性较好。消化结束时,CST值为50.7s,且随着乳制品废弃物加入量越多,脱水性能越差,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含量逐渐增多。通过16S rDNA测序技术对消化后的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发现加入餐厨垃圾后系统的微生物丰度大于其他组。纯污泥、纯餐厨垃圾组的产甲烷微生物以短杆菌属为主,为二氧化碳代谢型。其余组的产甲烷菌主要为甲烷杆菌属、甲烷八叠球菌、短杆菌属(乙酸代谢型和二氧化碳代谢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