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术中注射不同剂量的纳米炭吸附紫杉醇(PA-CH)后胃癌周围黑染淋巴结内紫杉醇的含量,了解PA-CH的配置剂量是否达到最大饱和浓度;通过检测胃癌周围转移淋巴结中细胞凋亡率、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表达,探讨纳米炭(CNP)吸附紫杉醇(PA)靶向化疗药物的作用机理及疗效,积累纳米炭-紫杉醇混悬液行胃癌淋巴化疗的经验,为进一步开展临床淋巴靶向化疗奠定基础。方法:第一部分:将2008年6月至2009年2月入住我科的30例胃癌患者分为两组,A组15例:术中注射2ml紫杉醇及1ml纳米炭混悬液,B组15例:术中注射1ml紫杉醇及1ml纳米炭混悬液,采集手术切下胃癌周围淋巴结行病理检查及黑染淋巴结内药物浓度分析,比较注射不同剂量的PA-CH后胃癌周围不同淋巴结内紫杉醇的含量。第二部分:将2009年2月至2009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30例胃癌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中先以纳米炭吸附紫杉醇行淋巴靶向化疗后再行手术,对照组直接手术。术毕即取胃癌周围淋巴结送病检,将病检证实有癌转移的淋巴结行TUNEL-AP法检测其中的细胞凋亡情况,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及P16基因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第一部分:1.A组淋巴结黑染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组及B组黑染淋巴结癌转移率与未黑染淋巴结癌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A组与B组淋巴结癌转移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A、B两组第一站淋巴结的紫杉醇含量均较第二站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A组淋巴结内的紫杉醇含量较B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1.试验组第一站的细胞凋亡指数高于第二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第一站与第二站的细胞凋亡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细胞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试验组及对照组第一站与第二站的Bcl-2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试验组Bcl-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试验组及对照组第一站与第二站的P16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试验组P16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纳米炭对紫杉醇药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不仅可以很好的示踪胃周淋巴结,而且能指导术者进行淋巴结清扫,还可以将紫杉醇带入淋巴结起到淋巴化疗(LC)作用。2.淋巴结的黑染率与PA-CH的浓度及淋巴结是否癌转移无关,黑染淋巴结内的药物浓度与淋巴结是否癌转移无关,与淋巴结距离注射药物的远近有关,与PA-CH的浓度有关。3.注射1ml紫杉醇还未达到PA-CH的最大饱和浓度,注射2ml紫杉醇黑染淋巴结内的药物浓度明显增加,但不一定是PA-CH的最大饱和浓度,为临床淋巴靶向化疗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4.PA-CH淋巴靶向化疗能使胃癌转移淋巴结中Bcl-2表达下降,P16表达增加及细胞凋亡率增加。5.PA-CH淋巴靶向化疗对Bcl-2、P16等凋亡调节分子表达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影响肿瘤细胞的凋亡,且增加药物浓度会增加转移淋巴结的细胞凋亡现象,即更能够定向杀灭胃癌周围转移淋巴结中的肿瘤细胞,为淋巴靶向化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