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跨框架式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技术研究

来源 :山东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0wche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校舍建筑中,单跨框架结构有比较广泛的应用。由于单跨框架结构的超静定次数少,结构冗余度不足,属于单道设防体系,在地震中容易形成机构从而倒塌。2008汶川地震以来,《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中将中小学校舍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提高为不低于重点设防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也规定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所以对既有的单跨框架式中小学校舍,必须采取抗震加固措施。本文首先介绍了单跨框架式中小学校舍建筑的存在现状,结合我国历次地震中单跨框架式中小学校舍建筑的震害情况,总结了单跨框架式中小学校舍建筑的主要破坏特点,并分析了震害产生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现有针对框架结构的加固方法。以某一带悬挑的单跨框架式中小学校舍实例,分别采用增设框架柱形成双跨框架结构,增设剪力墙形成框架剪力墙结构,增设隔震支座形成隔震结构的方式进行加固。利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加固前后的结构分别进行模态分析和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在强震作用下,带有悬挑结构的单跨框架式建筑,在单跨方向的层间相对位移大于多跨方向,非常接近规范规定的限值,易倒塌。加固成双跨框架的结构,两主轴方向的抗侧刚度都得到提高,层间位移明显减小。加固形成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如果剪力墙单向布置,结构沿剪力墙方向层间位移减小,但垂直于剪力墙方向地震反应加剧,因此应考虑双向布置剪力墙。采用铅芯橡胶支座进行基础隔震加固后,在多遇地震下,隔震结构横向的层间位移最大减小了45%,纵向的层间位移最大减小了50%;在罕遇地震下隔震结构横向的层间位移最大减小了50%,纵向层间位移最大减小了64%。通过层间相对位移的比较可以看出,上述三种方式加固,均使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到提高。采用基础隔震技术进行加固,效果更优。
其他文献
基础隔震技术能够显著减少传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上部结构的破坏。但由于基础隔震耗能装置多为延性构件,水平刚度小,因此在地震作用下水平侧移很大,可能导致隔震
传统的工程结构设计和分析中的力学模型是确定性的,不考虑或者说忽略了结构的随机性,当且仅当原系统的变异性非常小的时候,采用确定性模型所分析和计算的结果才比较符合实际的情况。现实中的工程结构往往存在一定数量的不确定性,为了尽可能的反映结构的真实动力特性,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在考虑参数随机性的基础上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分析。在结构动力学的背景下,为了考虑到这些不确定因素,有必要对结构频率的联合概率分布进行分析,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大量在建或规划中的高速公路将不可避免地穿越岩溶发育地区,复杂多变的隐伏岩溶形态给桥梁桩基修筑带来较大的困难,而现有规范难以满足岩溶桩
由于建筑物形状或场地限制,弧形基坑和其他一些不规则形状的基坑逐渐增多。弧形基坑具有凹形的内拱墙,由于土压力作用,将在支护结构内部产生压力,支护结构的抗压性能普遍较好,并且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天然气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大型LNG储罐作为储存天然气最常用、最经济的方式,其建造在中国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但目前国内尚不能
强震作用下,构件的损伤程度对整体结构的功能有关键影响,而在抗震规范“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思想的指导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梁首当其冲将要承担地震作用,在地震作用下,如果
在传统的桩基设计理念中,桩承担了上部结构传来的全部荷载,桩间土并不承担任何荷载,这就在无形中忽略了土的承载特性。这种设计的安全度达到了一定的要求,但是桩的设计显然过
管道运输是五大输运方法之一,埋地管道以其运输的经济和高效性被用于长距离输送天然气。随着我国各地基础设施的建设,爆破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隧道、路基等工程开挖施工中,爆破
在1994年的北岭地震(Northridge Earthquake)和一年后发生的阪神地震(Kobe Earthquake)中,很多建筑坍塌并损毁,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其中大部分是因为梁柱刚接节点处的脆性破坏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