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条件下煤灰颗粒与平面的惯性碰撞特性研究

来源 :安徽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s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锅炉换热器积灰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颗粒的撞击过程对研究灰沉积现象非常重要。本文借助先进的颗粒追踪技术——粒子阴影图像测速(PSV),在高温颗粒碰撞实验台进行煤灰颗粒与平面的惯性碰撞特性研究,并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实验台颗粒撞击系统进行优化,为颗粒碰撞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首先,自主设计与搭建的高温颗粒碰撞实验台,并规划出多仪器联用方案,为颗粒碰撞特性研究提供基础性实验环境。该实验台可实现单个颗粒撞击平板,且碰撞条件可以控制,为研究颗粒碰撞特性提供丰富的实验环境。其次,对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硅颗粒(单一煤灰组分)的惯性碰撞特性进行分析,研究颗粒入射速度、粒径、炉膛温度与平台温度对颗粒法向恢复系数的影响。采用弹塑性撞击模型,结果表明:800℃时颗粒的法向恢复系数略高于500℃时;与颗粒温度相比,颗粒粒径对法向恢复系数的影响更为明显;大颗粒的法向恢复系数随法向入射速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而小颗粒的法向恢复系数变化不明显;热泳力相较平台杨氏模量变化对法向恢复系数产生更大影响,使二氧化硅颗粒法向恢复系数随平台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再次,以循环流化床锅炉中低温过热器积灰过程为研究背景,对高温条件下自主制备的准东煤灰颗粒的惯性碰撞特性进行分析,研究改变颗粒入射速度、粒径、炉膛温度对颗粒法向恢复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速范围内颗粒的法向恢复系数随法向入射速度的增加而减少,而高速范围内颗粒的法向恢复系数随法向入射速度的增加不断减小并渐渐平缓;随着炉膛温度的升高,颗粒的法向恢复系数降低,曲线间的差距反映了颗粒的杨氏模量随着炉膛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颗粒粒径的升高,对应的颗粒法向恢复系数升高,曲线间的差距反映了颗粒粒径大小将影响颗粒的杨氏模量。最后,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对当前实验台颗粒撞击系统进行优化,分析不同入射位置、粒径、入射速度、撞击平台直径和喷嘴与撞击平台间距对颗粒入射角度影响。随着入射位置由喷嘴中心向两侧的偏移,颗粒入射角度增大,随着颗粒粒径和入射速度增大,颗粒入射角度减小;随着撞击平台在该直径范围的变化,颗粒入射角度没有明显影响;随着喷嘴与撞击平台间的间距的增大,颗粒入射角增大。由此可见,适当降低喷嘴与平台的间距并选取靠近中心位置的碰撞数据将有提升颗粒正碰率。
其他文献
本试验研究对象为酚酸类物质香草酸,采用从花生连作的根际土壤中通过富集,平板涂布等方法筛选出长势好,降解活性强的降解细菌,对其进行生物学鉴定和分子鉴定。然后对其适宜生
本论文在消化吸收进口压缩土壤砖设备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压缩土壤砖液压成型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设计制造能在PLC控制装置的顺序控制下进行自动生产的压缩土壤砖成套设
研究目的:在轻度寒冷环境下,通过监测热身活动,休息间歇阶段以及随后的力竭运动中的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和下肢表面肌电信号,探究热身后的不同间歇时间是否会影响男大学生运动过程中的体温和下肢肌肉肌电活动。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实验研究,12名受试对象自愿参与实验。每名研究对象需要进行一次预实验和两次正式实验,每次测试时间间隔至少为7天。受试者均要求在相同环境(温度为1617℃,湿度为40%50%,无风密闭的室
作为一种典型的非线性特性,迟滞非线性广泛的存在于现代工业领域之中,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成为了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为了满足在航空航天、国防科技以及精密微电子等工业生产中对微定位、微操作和微振动控制方面已经达到纳米级别的精度需求,迫切需要对动态迟滞非线性系统的建模与控制进行研究。然而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迟滞非线性系统在输入和输出关系上往往呈现出多因素耦合的动态特性,这一复杂的动态特性不仅会限制系统的控
四唑类高氮化合物的热安定性对其生产、运输、贮存、及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采用热重分析技术(TG)、差示扫描量热技术(DSC)和动态测压热分析技术(DPTA)系统地研究了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于天山-兴蒙造山系(Ⅰ级),大兴安岭弧盆系(Ⅱ级),东乌旗-多宝山岛弧(Ⅲ级),属内蒙古弧形褶带东乌珠穆沁旗构造带与新华夏大兴安岭隆起带交汇部位。本文以“
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是适应我国建筑节能和结构自保温体系的发展而提出的新型混凝土材料。其性能可实现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与绝热材料低导热系数的结合。试验研究及工程试点均
膜分离是化工、食品以及环境工程领域中常用的分离方法之一。在水处理领域,无论是饮用水处理还是废(污)水处理,膜分离均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然而,膜分离过程中,随着污染物在膜表面截留,引起跨膜压差(TMP)逐渐增大,导致膜滤效率逐渐降低,是该过程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动态膜(dynamic membrane,DM)技术是采用膜支撑材料,利用颗粒膜材料在支撑体上形成的一层薄膜实现分离作用。作为一种新型的水处
近年来,环境中微塑料污染与危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微塑料可与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或微生物等形成复合污染物,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且可随着食物链的富集与迁移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然而目前关于微塑料问题的探讨主要汇集于海洋系统,对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认识不够全面。沉积物是微塑料一个重要的汇聚处,进行淡水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研究至关重要。沉积物微塑料主要源于水体,在水动力搅动下沉积物中微塑料可能会重
利用CO2驱油提高高含水油田的采收率、实现CO2的地下埋存,是一个解决我国主力老油田的产量不断递减且后备储量极度不足以及全球范围内温室效应加剧现象的重要契机。在CO2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