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405310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马特尔是一位21世纪初声名鹊起的加拿大作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出版于2001年,是扬·马特尔的第二部小说,并于2002年荣获英国曼布克文学奖等多项国际大奖。这部小说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畅销全球。2012年,这部小说被著名华裔导演李安改编成同名电影,更掀起了对这部作品的讨论热潮。自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出版伊始,就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兴趣。国内外对扬·马特尔这部作品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精神分析,生态批评,后殖民主义,叙事手法,动物隐喻等等。仅有两篇论文关注了小说的伦理主题,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文章或论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作品进行系统的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是本文主要的理论依据,同时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及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主义理论,着眼于小说中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理性获得到野性的出现再到理性的回归的过程分析。讨论主人公不同成长时期,由于斯芬克斯因子的不同组合和变化,导致他不同的行为特征和性格表现从而产生的不同的伦理冲突。围绕小说主人公不同成长时期,斯芬克斯因子的不同组合和变化,论文首先分析了少年派儿时的成长背景,在自然,父母及老师和宗教的影响下,少年派逐渐把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经过伦理启蒙阶段,产生了伦理意识并进入了伦理选择的阶段。其次,分析了海难之后,少年派心理上从理性到野性的过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解读老虎出现以及派用动物版本的故事代替人的故事的深层次原因并讨论在此过程中派的伦理选择。最后,分析派的理性意识复苏并最终回归人类社会的过程。分析派最终实现心灵救赎,老虎重归丛林的深层次原因并对其中派的伦理选择过程进行分析解读。本论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斯芬克斯因子对主人公理性获得,理性到野性,再到理性的回归过程中所做的伦理选择,进行伦理角度的深度分析。扬·马特尔对主人公理性成长过程中斯芬克斯因子的组合变化的探索旨在说明人类的理性成长过程中,即使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人性因子也可以驯服兽性因子,并且在此过程中信仰的作用不可或缺的。
其他文献
大语文观认为,应该将生活引入到语文教学中。这就要在课堂上渗透其他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领悟到各个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激励他们在不同的学科中去挖掘语文学
在我国现行保险法中,保险代位求偿权被规定仅适用于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中不允许代位求偿,这引起了很多学者的争议。而在实务中,也出现了很多案件的判决结果大相径庭。在《人身
20世纪60、70年代,课程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了教师价值取向对教师的课程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近二三十年以来,教育改革的研究也证明了:没有教师价值取向的改变就没有教育改
西方思想史上著名的"普罗米修斯神话"最早见于赫西俄德的两部诗作,但同一个神话出现了两种讲法。通过文本绎读的方式,比较《神谱》、《劳作与时日》中的两种讲法,可以感知赫
<正> 在人类复杂的活动系统中,主体的文学活动具有何种属性,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从人类的整个文化现象,从社会意识形态层次,从文学活动的独特的个体形
智能手机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然而对智能手机存在的一些不足值得我们深思,文章主要从伦理学的四个方面对智能手机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它们分别是生态伦理观、审美伦理观、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导向、维护、批判与教化等多方面功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开放体系,其内容与功能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
音乐剧以其自身的多元化、不受任何模式束缚的艺术特性以及强烈的时代性,符合了现代中小学生喜爱通俗音乐、热衷潮流时尚事物的心理,契合了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所注重的内容
金圣叹的《史记》评点散见于他评点《水浒传》《西厢记》《才子古文》等著作中。他对小说与历史关系的认识深入而系统,将前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理论化的高度。在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