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越南来华使团研究——以《建福元年如清日程》和《往津日记》为基础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h70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越宗藩关系由来已久,但在近代,法国通过一系列条约欲把越南变成其保护国。1883年是中法战争爆发前的最后一年,也是中越两国从宗藩关系向条约关系转变的关键一年,局势紧张,各方势力纠结,战争一触即发。而1883年以范慎通、阮述为主要代表的越南代表团来华协商,是中越宗藩关系彻底破裂前的最后一次越南使团来华。此次越南使团来华不是传统宗藩关系下的以朝贡为目的来华,而是作为中法越三方谈判中的一方来津。这次谈判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这是中法战争前夕,唯一一次三方尝试用外交方式来解决越南问题的努力,也是中越两国突破传统宗藩关系的一次尝试。《建福元年如清日程》和《往津日记》为1883年越南来华正使范慎通、副使阮述所著,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本文以上述两本日记为资料依托,辅之以当时的中方、法方相关记载,努力尝试站在越南角度看待这段历史,分析越南在这段历史中的国家立场和诉求。  文章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通过学术史回顾,整理文章所依托的史料、晚清中法越关系和中越宗藩关系的学界研究现状,得出文章的创新点,即尝试从越南角度看待越南使团来华史实和诉求,从而从中法越三方立场全面还原中法战争前夕错综复杂的越南问题。正文部分首先论述了《往津日记》和《建福元年如清日程》的版本选择和史料价值。在描述中越宗藩关系和法越条约关系的大背景下又描述了1883年越南使团来华的小背景,即宗藩关系和条约关系矛盾激化,战争一触即发。文章接下来从使团的人员构成、在华见闻,在华期间的中法越交涉和越南在此期间的国内局势变化几方面来描述此次越南来华使团。在分析1883年越南来华使团标志着中越宗藩关系事实上走向衰亡和条约体制的建立之后,分析了此次使团和以往越南如清使的不同,同时也在分析清政府对越南、朝鲜问题态度不同的基础上比较了中越和中朝宗藩关系解体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即此次使团标志着中越宗藩关系事实上走向衰亡以及在中越宗藩关系向现代条约关系转化的关键节点上越南为维护自身统治的强烈意愿与行动。
其他文献
《国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是研究先秦史、远古史以及古代经济、文化状况的宝贵资料。本文第一章从体例结构上对《国语》进行重新考察和认识。《国语》在这方面
曾纪泽,曾国藩长子,于1878-1885年期间先后出任清政府驻英、法、俄等国公使,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综观学术界对曾纪泽及其外交实践的研究,范围涉及很多方
在中国旅游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经过改革开放约30年来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初具产业规模形态。旅游业在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通过发展国
大周原地区一直是中国先周文化研究的焦点。本文拟将岐山孔头沟遗址自2006年以来的考古发掘成果作为立足点,选取典型的陶器器类进行分期断代研究,重点探讨大周原地区孔头沟遗
国际联盟是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政治组织。它秉承“促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宗旨,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是国际联盟的创始国之一,
印章最初作为私人印信,实用性显然是第一位的。虽然后来随着人们在审美要求上的逐渐提高,篆刻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了更具开创性的发展,然而实用这一固有的用途却始终没有在篆刻
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湖南善化(今长沙)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政论家,文化保守主义者。本文以章士钊《甲寅》时期(1914——1927)文化思想为研究对象,对其流变及特
中国近代史是部革故鼎新的转型史。转型之艰首先表现在制度上,而制度转型的艰难源自思想转型之难。中国由尊已贬人的天朝意识向近代民族观转变是个被动的过程,是在“内诸夏,
本文通过分析从梁陈更替之际到陈朝灭亡这一历史时期的战争与动乱,归纳总结战乱在南朝后期的历史作用。陈霸先在梁末战乱时乘机发迹,历经平定李贲之乱、侯景之乱进而登极称帝。
一年一届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已走过了八个年头,展览始终本持着“扶持优秀艺术人才,为毕业生提供展示平台,搭建雕塑教育交流平台”为出发点。此次展览的10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