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海报的视觉效应与创作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4soph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创新和视觉文化的转向,当代文化高度视觉化凸显了多媒体界面的信息速读化和认知快感化,从根本上摧毁了传统纸质媒介的法则。海报,作为经典大众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在这一变革中同样面临着困境与挑战。由于新媒介模式和受众获取方式的嬗变,传统平面招贴的静观审美、被动式传达的功能和效果正在迅速衰弱,视觉效应转向了增强互动力和注重情节联想的新观视关系建构。在此背景下,动态海报(Dynamic poster)作为科艺融合的新媒体艺术现象,其创作理论的缺失和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成为跨媒体艺术学和设计学交叉学科研究的焦点。本文通过海报艺术沿革及创作理论的回顾与梳理,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尝试提出动态海报新的创作理论和设计思维方法。研究中,首先确定了动态海报的研究重点在于图形动力学的引入,并审视和批判了以飘移、平抖为手段的“伪动态”海报生产现象。其次,在动力学架构下对于图形状态、情节时间及叙事结构三者之间的要素内涵、互动逻辑和组织关系进行研究,构建以吸引为起点、以认知为终点,以视觉体验为主线的效应路径。据此,提出了动态海报“动力界面”的创作方法策略。本研究立足于创作实践的检验与总结,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下公共防疫教育和响应世界设计组织的呼吁,自主创作系列防疫宣传公益海报。在创作过程中导入“动力界面”理论模型,在创意推演生成、界面场景建构和技术合成各阶段中深入探究和验证动态海报的实践经验,并进一步评估、修正与完善理论方法的不足,以期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方向。
其他文献
本文上半部分通过梳理横尾忠则的个人生平、时代背景、设计风格,提取出其海报的三个风格特点:波普、激进、本土,并分别论述特点形成的背后原因。文章后半部分,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横尾忠则海报中反复出现的传统图案和文化符号及其意义,窥探传统图案与民众感知、文化符号与民族自信之间的关系。最后,从国外国内双重视角,总结横尾先生创造的艺术、商业、文化多层价值。
学位
本文的核心在于探究僧安道壹佛教铭刻作为一种图式,其风格的形成、传播及传播成因。僧安道壹及其僧团刊刻之所以被公认为北齐书法艺术之最,除高绝的艺术造诣之外,是因其为北齐历史发展的写照和缩影。  绪论通过简述北齐历史背景,交代了北齐时期朝代更迭之间艺术与思想层面上的坍塌与留存,并阐述了前辈学者们的研究现状。  正文第一章从社会文化思想背景以及皇室贵胄对佛教的接受和推动两方面论述,北齐在史学研究中被定位为
学位
荆浩《笔法记》是唐末五代时期留存至今的重要画学文献,它产生于唐宋山水画的过渡期,在要求用笔的基础上,强调墨法的运用。今见《笔法记》诸全本皆刊刻于明清时期,其中以明嘉靖刻本为最佳版本。  《笔法记》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存在脱漏、讹误及异文等问题,往往造成解读上的困难或偏颇。本文采用目前所见最早的明嘉靖刻本为底本,对《笔法记》作校勘。在梳理其版本源流和研究史的同时,清理《笔法记》在文献着录中的同书异名问题
自康德以来,“崇高”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美学论题,却在20世纪下半叶受到了解构主义的挑战。代表人物德里达1978年出版的《绘画中的真理》展示了解构主义的文艺思想。其中《附饰》(Parergon)的最后一章《庞大者》(the Colossal)聚焦于康德的崇高美学。论述表明,崇高是一个虚构概念,其构成来自“外框”(parergon)对它的支撑。康德“图型法”、“想像力”、“合目的性”、“判断力”等概念作
学位
密码学(Crpytography),是实践和研究在第三方(称为对手)存在的情况下进行安全通信的技术。更一般地说,密码学是关于构建和分析防止第三方或公众阅读私人信息的协议。随着现代加密学的发展,互联网正是以此为基础架构出了21世纪初的繁荣的景象,这也随之而来出现了由此而来的创作和社会活动。Cypherpunk(以下翻译为密码朋克)是通过虚拟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倡导广泛使用强大密码技术和增强隐私的方法,
学位
本文试图梳理蔡元培伦理思想与美育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旨在对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相互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在当下语境中重新唤醒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些内在意识和思想基因。  蔡元培是一位行动家,并非以著述见长,其大多数的观点散见于众多演讲之中,且前后略有变化消长。但若不能够对其隐藏于行动背后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探究与辨析,也就无法充分体认蔡元培敏锐的问题意识及其具体教育实践。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大多
学位
随着进入超速数据化的世代,围绕着数据带来的现实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艺术创作者也通过不同的经验语言予以了尖刻的批判与反思。本人持续关注线上数据在虚拟现实中的重新构建,着眼于中国的线上数据环境,尝试从另一种沉浸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处的特殊的网络文化世界。虚拟现实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创作可能,给了创作者一个可以以数据进行反常规书写的表演舞台。本文以个人的长期创作计划“数据迷航”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结合对面向数据
学位
“打卡”是指人在完成某事之后的自觉仪式行为,今天也被称为签到、标记等,最初是指资本主义雇佣制中的考勤制度,是全球范围内最广泛使用的工作绩效管理法。今天,以完成“打卡”仪式为主要动机的行为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参与形式,正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演化出一种“打卡”文化。  本研究以当代人的“打卡”行为为研究对象,以“‘打卡’是什么?”为核心问题。首先,由艺术展览中的观众“打卡”行为出发,将观众“打
学位
本研究首先从象征知识汇总的“百科”文类切入,爬梳从十八世纪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以及采用Wiki技术的维基百科之发展流变。随着媒介改变,百科全书的内容生产也从少数专业权威所掌握,转变为不分职业或业余“所有人都可自由编辑”。从收录条目的数量以及运作历时来看,比起传统纸本百科转型的线上版,或者1990年代至2000年初同时期出现的线上百科,维基百科都是相对成功者。然而在这以集体智慧受称颂的隐蔽面,是繁
如今无处不在、纪念碑式的图像在我们所处之处构建出了一个虚拟空间,而身处其中的我们亦被其消化在虚拟空间之中。比起以往的时代,如今的图像更具侵略性。因此,我们与图像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图像所创造出来的虚拟性扭曲了我们对物理现实世界的感知,打破了物理空间的稳定性。在虚拟性的影响下,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日渐虚拟化。正如弗鲁萨所说,我们也变成了图像。本文深入探讨了图像的本质、图像建筑架构特征以及图像与我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