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女》中的心灵自由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nki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部公房是日本存在主义文学大师。他擅长用象征的手法,通过隐喻的手段揭示现实。沙女是他于196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使其跃居世界文坛大师行列。沙女讲述了一个男人被骗进沙洞里,每日被清沙这种徒劳没有意义的工作,他尝试了三次逃跑,全部以失败告终。最后当一根绳子出现在沙洞口,他却放弃了逃走的故事。沙女这部小说有着极其晦涩的象征性,自发表以来海内外的文学评论者对其从不同角度做了不同解读。佐佐木基一认为从固定和流动的辩证关系来看这代表了改革者的诞生故事,波潟刚从男人与沙洞所在村民的较量中看到了战后日本共同体的破绽。中国的学者邹波解读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同时小说前后矛盾的时间也引发研究者关注,本论文使用文本解读的研究方法,从时间线入手,对沙洞,沙,沙女等作出细致的解读。第一章,主人公对于人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这一哲学本源的问题感到困惑和苦恼,他将从自由定义为从这种惶恐心境中解脱。根据小说侧面反映的历史事件,笔者对小说的时间线重新进行了整理,通过对两者的对比研究,笔者得出了一个结论:沙丘所在的世界其实是现实世界在主人公内心的投影。被困在沙洞中,丧失自由是主人公丧失内心自由的具象。第二章,分析主人公三次逃亡所代表的象征含义。这分别象征了主人公对世界的认知。主人公是一个能够理性思考的知识分子,他首先用自然科学,理性对世界进行解读,但世界本质是一个荒谬的存在。第二小节,他改变策略,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对自己的处境进行了解读,希望通过绑架一起生活的沙女来威胁村民的方式获得自由,但是他通向自由的过程中被重重地摔了下来。这代表了主人公试图通过社会运动,解放自己的思想,摆脱阶级社会对人的限制,找到人生的意义,取得一定成果后又立刻被重新体制化的象征。这一希望再次落空了。第三节,第三次逃亡前,在死亡和空虚面前,主人公突破思维的桎梏,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他选择了从家庭,社会强加的意识中解脱,最终选择从共同体逃亡,却陷入了更深的孤独和否定的泥潭。第三章,笔者分析了主人公放弃逃亡留在沙洞里的原因。他之所以留下来是因为他重获了心灵的自由。积水装置的发明使他对于事物地存在与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得出事物的意义是由人赋予的结论,而他也成长为一个具有能够重塑自己世界体系的存在。从主人公的艰苦卓绝的逃亡与追寻来看,获得心灵的自由并非易事。主人公前三次的探索也并非毫无用处,它们环环相扣,奠定了主人公获得最终心灵解放的基础。安部公房用这部小说反思了过去七年日本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对于个体的内心世界,依旧处于一种焦灼不安不知何处安放生命的心境。而要真正实现心灵自由是靠每个个体自身认识的升华。这为我们实现内心与外部世界共存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角度。
其他文献
丛粒藻的游离烃类以C_(27)—C_(33)烯烃为主,还含有C_(13)—C_(25)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C_(15)、C_(16)、C_(18)—C_(21))及微量甾烷、萜烷。丛粒藻真空热解烃类为C_(13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的早产儿父母在早产儿入院、出院时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广东省深圳市福
辽河盆地高升油田高81块为一东倾的单斜构造,其西北、西南、东南三面均为断层所限。其含油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沙四上亚段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其下部含油层段(杜
我国国家“973”多种能源矿产项目的科学家以富集多种能源矿产于一身的鄂尔多斯盆地为研究地区,以油、气、煤、铀为研究对象,探讨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成藏(矿)的物质基础与地球
思维方式是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集中体现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民族之间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其本质上是思维方式的差别。思维方式和文化、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起源于中国古代阴阳学说的两极思维是汉民族思维方式的核心部分,强调世间万物都具有两极性,两极之间互相转换变化,并在两极之中寻找平衡。这种思维方式在汉语词汇构成、篇章创作、诗词赏析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立足于两极思维方式,探究两极思
1995年5月,邵逸夫医院设置全院性抢救系统,成立抢救管理委员会和抢救小组,重点培训抢救小组成员,普及培训全院医护人员,统一配备抢救推车。近5年抢救了94例次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复苏成功率
天然气与石油的成藏机理差异较大,因此不能盲目套用石油的成藏机理,研究天然气。“分散气储,超压运移,储集体成藏,多级补给”是天然气成藏的普遍模式。在天然气勘控中,尤其应重视储
虎形象在中国古代象征着权威,有着颇为显著地位。山西黎侯虎文化则为典型代表,是中国特色虎文化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东方艺术的审美特征。“观物取象”思维是指在艺术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