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的顺向翻译对译者文化身份的影响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cheng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典籍翻译史上,外籍译家众多,虽然他们的翻译目的不同,但在客观上,他们的翻译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典籍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韦利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员。作为一群特殊的翻译家,他们的翻译作品值得关注,他们特殊的文化身份也值得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翻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突破了单纯的原文译文比较的局限,将影响翻译过程和成品的文化环境纳入研究视野。这不仅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也将翻译主体研究提上了译学研究的重要日程,其中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问题自然成为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对于文化身份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翻译家如何通过翻译行为构建译本在异域的文化身份,另一类是研究译者的文化身份对其翻译的影响,尤其是对其翻译动机和目的、译本选择和翻译策略、方法的影响。而实际上这两类研究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的原因与结果,即由于译者文化身份的不同,其翻译动机及翻译策略就会有所不同,从而使译本在译语中的文化身份和地位产生改变。这两类研究都注意到译者文化身份对其翻译行为及翻译产品的影响,但同时忽略了翻译活动作为一个社会化的活动对于译者自身文化身份的影响。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以英籍翻译家阿瑟?韦利为个案研究对象,揭示其翻译活动对其文化身份的影响,并解释其产生的原因。本论文包括五章。第一章介绍本研究的理论背景、研究目的、方法论及研究意义。第二章综述国内对译者文化身份研究的不足,介绍阿瑟?韦利研究的现状,指出本文研究的必要性。第三章引入文化身份的概念,通过分析其构成及构建过程,笔者认为翻译活动对译者文化身份的影响包含两个方面:塑造新的文化身份和解构原有文化身份。第四章以韦利为个案,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①韦利汉学家文化身份的形成;②韦利对中国文学态度的转变;③白居易诗歌翻译对韦利人生观及文学观的影响揭示了韦利的中国典籍翻译活动对其文化身份的影响,并从中国典籍的文化载体作用、译者在接受原语文化方面的优越性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学术性研究解释这种影响产生的原因。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指出译者的文化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构建是一个动态过程,译者所从事的翻译活动在其文化身份构建的过程中产生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阅读在英语的学习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获得外语知识、发展其他语言技能的重要途径。美国语言学家卡莱尔(Carrell.P.L. 1988)曾在《第二语言阅读研究的交互模式》一书提
学界近千年来的看法是:<敕勒歌>同斛律金有关.区别在于,在古代,或认为是他"作",或认为是他"唱";在现当代,绝大多数人认为是他所"唱",只有个别的才认为是他"作"的.上述看法无
历史上,电池的发明为电磁学及电器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电源保障,时至今日电池仍然是重要的电源形式之一。随着第二次西学东渐,电池及其知识开始传入我国,对晚清电气工业以及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电池置于电报系统的整体中,深入晚清科技著作文本,以电池的先行知识、机理思想和应用为框架,从微观视角挖掘传入我国的电池知识。在此基础上,以同时期西方电池发展脉络为参照,提炼晚清传入的电池知识基本特征,并对特征形
和谐社会是我国的建设目标,我们社会还存在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如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对于弱势群体的救助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或随意不确定性的救助,而应该要进行切实的行
本研究探讨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的高危因素,并总结护理措施.着重分析糖尿病并发症患者治疗过程中对护理模式及健康教育的特殊化要求.强化心理、饮食、运动及并发症等方面的护理干预是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的护理特点,为增加护理干预的依从性,也应配合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
本实验对面包乳杆菌C-M2所产的新型细菌素进行分离纯化和特性研究。通过乙酸乙酯萃取、阳离子交换层析和半制备液相三步分离纯化该细菌素。最终,细菌素的比活达到5044.96 AU/
张士舞,主任医师,1962年河北中医学院第一届医疗系本科毕业,石家庄市名中医、河北省名老中医、全国第三、四批中医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一是搭建网络墙台。县卫生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医药发展和技术合作的路子,成立了以县中医院为龙头的中医医疗网络服务中心,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中医医疗网络,并定期组织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