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手术创伤和麻醉性镇痛药可引起术后疼痛敏感性增加,被称为术后痛觉过敏(postoperative hyperalgesia,POH)。POH是外科术后患者出现严重疼痛的主要原因。既往研究显示,术前睡眠障碍会降低机体的痛阈,增加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然而,对于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前睡眠障碍是否会增加POH及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发生风险,目前循证医学证据不足。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心脏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手术创伤和麻醉性镇痛药可引起术后疼痛敏感性增加,被称为术后痛觉过敏(postoperative hyperalgesia,POH)。POH是外科术后患者出现严重疼痛的主要原因。既往研究显示,术前睡眠障碍会降低机体的痛阈,增加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然而,对于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前睡眠障碍是否会增加POH及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发生风险,目前循证医学证据不足。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前睡眠障碍与伴中重度疼痛的POH发生风险的相关性,以期为今后实施干预措施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方法: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以及样本量计算结果,对在阜外医院接受开胸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筛选,并连续纳入2019年5月至10月接受外科瓣膜置换或修复治疗的心脏病患者。回顾性采集纳入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围术期临床资料,其中包括术前睡眠质量评估数据和术后疼痛评估数据。术前睡眠质量数据来自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的评估结果,PSQI评分≥6分认为存在术前睡眠障碍。术后疼痛数据来自于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NPRS)的评估结果,NPRS评分≥4分且符合POH筛查标准,则认为发生伴中重度疼痛的POH。统计分析时,根据外科术后是否发生痛觉过敏,将患者分为病例组(POH组)和对照组(non-POH组)。以伴中重度疼痛的POH为主要结局事件,术前睡眠障碍为主要暴露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前睡眠障碍与伴中重度疼痛的POH发生风险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分别评价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1.有238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其中24例依据排除标准在统计分析前移除。共214个病例纳入分析:POH组患者61例(28.5%),non-POH组患者153例(71.5%);121例(56.5%)有术前睡眠障碍;男性117例(54.7%),女性97例(45.3%);肥胖患者26例(12.1%);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76岁。2.与non-POH组患者相比,POH组患者有较高的吸烟史比例(11.1%vs 24.6%)、饮酒史比例(3.3%vs 9.8%)和术中舒芬太尼用量(1.02 vs 1.12 μ g/kg/h),且机械通气时间更长(760 vs 934 min)。单因素分析中,POH组和non-POH组的术前睡眠障碍发生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χ2:8.438,P=0.004)。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和机械通气时间后,显示术前睡眠障碍与伴中重度疼痛的POH发生风险的增加独立相关(调整后OR:2.66,95%CI:1.31-5.39,P=0.007)。3.在无吸烟史患者的亚组中,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性别、年龄、饮酒史、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和机械通气时长后,显示术前睡眠障碍患者发生伴中重度疼痛POH的风险进一步增加(调整后OR:3.40,95%CI:1.51-7.66,P=0.003)。在有吸烟史患者的亚组中,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性别、年龄、饮酒史、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及机械通气时长后,显示术前睡眠障碍和POH发生风险之间无相关性(调整后 OR:0.83,95%CI:0.14-4.75,P=0.832)。4.在无吸烟史心脏瓣膜手术患者亚组中,ROC曲线分析显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伴中重度疼痛的POH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能力(曲线下面积:0.708,95%CI:0.622-0.794,P<0.001),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显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保证对伴中重度疼痛的POH发生概率估计的准确性(χ2:6.138,P=0.632)。结论:对于无吸烟史的心脏瓣膜手术患者,术前睡眠障碍与伴中重度疼痛的POH发生风险的增加密切相关。建议构建伴中重度疼痛POH的风险预测模型,用于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预测和管理。
其他文献
颈脊髓损伤是一种致残率高、预后较差的疾病,随着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颈脊髓损伤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体感诱发电位在临床上用来辅助脊髓疾病的诊断和术中脊髓功能监测。(1)目的:针对脊髓型颈椎病制作了大鼠颈髓慢性压迫模型分析,分析行为学、体感诱发电位和组织病理学随压迫时间的变化。方法:建立了大鼠C5节段慢性颈髓压迫模型,7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
目的:脊柱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各种脊柱脊髓病变的有效手段。由于在手术中经常需要对脊柱施加敲击(挫伤)、撑开(牵拉)或推移(错位)等操作,有可能造成脊髓神经损伤,此外脊髓血供不足也是一个危险因素。目前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在术中检测到神经功能损害,对脊髓神经功能的整体性进行监测,但对判断脊髓损伤原因和位置指向性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采用体感和运动诱发电位变化模式以及组织学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用于识别术中医源
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构建宫颈癌近距离治疗(BT)高危临床靶区(HR-CTV)及盆腔危及器官(OARs)的自动勾画模型,以提高临床工作效率,使靶区勾画更为规范、统一,缩短患者等待治疗的时间。资料和方法本研究纳入68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在图像引导下近距离治疗(IGBT)的CT资料,对其HR-CTV及OARs(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和小肠)进行统一的人工修改,再由两位高年资医师审核修改
目的探索双参数磁共振成像(bpMRI)在前列腺癌(PCa)检出方面的应用。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期间行术前常规MRI检查、前列腺癌根治术并病理大切片的6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大切片中每个病灶的直径、位置及Gleason评分。将包括T2WI、DWI及ADC在内的bpMRI与病理大切片图像进行匹配分析,当MR病灶与病理大切片所在部位(层面及象限)及形态大小相似时,认
SNORD-X通过ILF2调控T细胞活性介导食管鳞癌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研究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癌症统计数据结果显示食管癌已经成为了我国第六位高发肿瘤和第四位致死肿瘤,其中食管鳞癌是中国大陆食管癌病例的主要组织类型。食管鳞癌晚期预后差,化疗的治疗效果有限而且长期疗效不佳,其发生发展的机制仍不清楚。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了PD-1免疫治疗在食管鳞癌中的重点作用和巨大潜力。但临床上只有少数患者可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经内镜下切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1年1月于内镜科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的2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3例患者成功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切除病灶大小为0.5~2.8 cm,其中整块切除21例,分块切除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11例,发生率为47.8%(11/23),其中6例患者同
基底样乳腺癌(Basal-like breast cancer,BLBC)是约占乳腺癌(Breast cancer,BC)的15-20%,是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该亚型作为危害女性健康最主要的恶性疾病,具有复发率高,缺乏靶向疗法且预后最差等特征。因此,寻找和探索针对BLBC有效的靶向疗法迫在眉睫。乳腺成体干细胞(MaSCs)是一群高度动态化的细胞群,具备促进青春期乳腺导管的生成和妊娠期乳腺导管的重塑
第一部分:老年重症CAP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分析APACHEⅡ评分≥26.8分、SOFA≥6分,GCS<13分时NIV组和IMV组的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IV组严重免疫抑制比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比例、收缩压和舒张压、病情最重时血Hb、PLT、ALB明显高于IMV组;而IMV组阿尔茨海默病的的比例、昏迷的比例、肌酐、尿素、血钠、血氯的水平、脓毒症休克比例、HAP 比例均明显高于NIV组
目的:皮肤是抵挡外界刺激的第一道屏障,中波紫外线(UVB)是导致皮肤光损伤的主要原因,可以引起皮肤老化、松弛、炎症甚至肿瘤等。自噬是细胞自我消化的过程,是维持细胞存活的重要生理功能。我们前期研究发现紫外线在角质形成细胞中诱导的自噬呈现剂量相关性,50 mJ/cm2中波紫外线可以抑制细胞自噬,也发现了许多天然糖类/糖醇对自噬的调控有一定作用。然而,关于这些天然物质能够否调节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紫外线损
研究背景左心室致密化不全(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LVNC)是一种相对罕见的以左心室肌小梁突出、小梁间巨大隐窝形成为表现的遗传性心肌病。自1990年LVNC首次被命名以来,30年间人们对该疾病的诊断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其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仍存在诸多未知。目前对于LVNC的大宗病例研究相对匮乏,单中心大样本量的临床分析对提高该疾病的认知,不断总结和改进对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