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P4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及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yuk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我国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流行日趋明显,使得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增加。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和其他相关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然而,高血压可防可控,降压治疗可降低心力衰竭风险超过50%,降低脑卒中风险35%-40%,降低心肌梗死风险20%-25%。因此,我国指南推荐高血压的诊治策略应该从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断、早治疗和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入手,加强健康宣教,不断提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同时要积极控制并发症、预防靶器官损伤。高血压重要的病理性改变之一为左室肥厚。左室肥厚是心脏对血液动力超负荷及神经体液刺激的代偿性反应,即使在早期也是一种有害的反应,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是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持续的心肌肥厚使心肌细胞某些蛋白表达发生改变,增加心肌细胞凋亡、死亡,心脏功能的恶化最终发展为失代偿性心力衰竭。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4(plasma 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4)是一种脂肪因子、炎症因子,主要由肝细胞和脂肪细胞分泌,与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及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RBP4作为脂肪因子,亦具有促炎作用,可能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病理性心肌肥厚”这一恶性循环中起关键的调控作用,同时证实RBP4与白色脂肪细胞中RAS系统的激活密切相关。动物小鼠血浆RBP4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收缩压、舒张压成正相关。然而人群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及左室肥厚与血浆RBP4的关系鲜有报道,同时RBP4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的具体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为了探讨RBP4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左室肥厚及相关标志物的相关性及机制,我们做了以下具体的相关内容。目的:1.明确血浆RBP4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相关性;2.研究血浆RBP4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及相关标志物的相关性;3.探讨RBP4在白色脂肪细胞内激活RAS系统的机制。方法:1.选择2016年12月至2019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纳入未服用任何降血压药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61例,入组96例(高血压组,EH组),高血压诊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相关诊断标准,其中高血压1级45例,高血压2级33例,高血压3级18例。同时纳入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64例(HC组)。测量身高、体重,检测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RBP4等,并计算BMI、HOMA-IR等指标水平变化。同时,应用心脏超声心动图结果计算得左室重量指数(LVMI)及相对室壁厚度(RWT),依据2018ESH/ESC高血压管理指南推荐左室肥厚/左室重构的几何构型分类,分为正常(N)组、向心性重塑(CR)组、向心性肥厚(CL)组、离心性肥厚(EL)组。2.构建重组RBP4腺病毒,提取及培养小鼠的原代白色脂肪细胞,成熟白色脂肪细胞实验处理,24孔板布板,每组n=6,实验共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成熟分化后)、RBP4高表达组(50μg/ml RBP4刺激48 h)、TLR4特异性抑制剂TAK242组(3μM TAK242刺激48 h)、TAK242+RBP4组(预先给予4μM TAK242刺激6 h后,加入50μg/ml RBP4刺激48 h)。各组细胞上清收集离心处理后ELISA试剂盒验证血管紧张素II的表达水平。细胞提取总RNA,应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相关白色成熟脂肪细胞分化成熟以及RAS系统激活通路的m RNA水平。结果:1.EH组与HC组比较,年龄、TC、LDL、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FBG、TG、HDL、LVDd、IVS、LVPW、SBP、DBP、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原发性高血压(EH)组的RBP4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HC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3.RBP4预测原发性高血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是86.7%和64.5%。4.RBP4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且RBP4≥33.1679mg/l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是RBP4<33.1679 mg/l者的7.906倍。5.RBP4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存在相关性,以年龄≤40岁的女性更为显著。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R组、CL组、EL组RBP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白色脂肪细胞实验中,RBP4高表达可以激活RAS系统相关m RNA的表达水平以及细胞上清中血管紧张素II表达水平,RBP4下游通路抑制后其RAS系统相关m RNA的表达水平以及细胞上清中血管紧张素II表达水平下降。结论:1.血浆RBP4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呈正相关。2.血浆RBP4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密切相关。3.血浆RBP4可能通过炎症反应促进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纤维化,引起心室重塑。4.血浆RBP4可能通过激活RAS系统促进血压升高。
其他文献
边界层中的燃烧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产实践中,它往往涉及到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耦合作用,然而该领域的现有研究仍缺乏对多种复杂因素在实际物理过程中所产生影响的深入理论分析。基于此,本论文利用数值求解和理论分析方法对层流边界层中的几类基础燃烧现象展开研究,涉及到的燃烧问题包括着火、火焰结构以及火焰驻定,重点考虑了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下的燃烧动力学过程。这些复杂因素包括多步基元反应、非一致边界、多层
学位
在构建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新时代背景下,地质工作如何有效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成为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新命题。我国地质成果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应用程度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地质调查精度和信息集成程度不足,而且在体制机制和技术层面都存在与规划行业的脱节。通过深度参与《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我们进一步发现地质工作的应用价值被普遍低估,地质工作的技术路径难以契合规划行业思路,传
期刊
近年来,特殊浸润性材料由于在含油污水处理方面表现出优异的应用潜力,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合理地调控表面的浸润性和基底的孔径,研究人员制备出了一系列特殊浸润性分离材料,用以针对不同种类的含油污水的处理。然而,实际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排放的污水组成更加复杂,通常表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多种油水混合形式并存,二是不溶性油相和可溶性有机小分子并存,使得人们很难用目前单一的特殊浸润性材料进行处理。本论
学位
混合工质具有组分优势互补、可按需主动设计的优点,在热力系统中具有十分光明的应用前景。认清混合工质的汽化传热特性和机理是提升其热力系统综合性能的关键。目前对混合工质汽化传热的研究较为欠缺,精细和深入的机理认识缺失,且纯工质的相关结论无法直接推广至混合工质。从纳米尺度、分子微观层面上开展研究能够有效揭示混合工质汽化传热机理。本文以R32/R1234yf混合工质纳米尺度汽化传热过程为主要对象,采用分子动
学位
随着我国电网的发展,电网容量不断扩大,致使短路电流水平不断增加,极大地影响了电力系统及电力设备的稳定运行。由于短路电流逐渐迫近断路器短路电流分断能力极限,短路电流超标问题已迫在眉睫,而短路电流限制器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中高温超导限流器利用超导材料自身物理特性,具有自触发、响应快、可靠性高等优点,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本文针对感应型高温超导限流器,提出采用高温超导无绝缘线圈作为感应型限流
学位
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渐难以满足设备采集信息的能力。因此研究者们研究人工智能技术来辅助人们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计算机视觉技术是人工智能中的重要部分,而计算机视觉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就是行为分析技术。行为分析技术通过分析摄像机采集到的人物影像,分析其中人物的姿势、运动等要素,让计算机自动判断人物在进行什么样的行为。该研究在公共安全领域、金融领域、医疗领域、自
学位
近年来,电能的消耗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急剧增加。因此,将这些能源需求相互连接的迫切需要已经出现,这一需求已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以有效地与其他国家分享当前电力容量,从而增强了运营灵活性和供应安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利用电压源转换器(VSC)的多端高压直流(MTDC)网络,被认为是实现这种互连的首选技术。然而,技术局限和直流故障限制了MTDC网络的发展,需要在随后的处理中适当地加以解决。因此,为了使MTD
学位
木材是一种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种大分子构成的天然高分子复合材料。其黏弹性行为与木材的微观构造因子及其化学组分密切相关。关于木材的宏观黏弹性行为研究已经非常深入,而其微观黏弹性行为需要进一步突破。纳米压痕技术作为研究木材微观力学的重要手段已经被广大科研工作者所接受,为进一步研究木材微观黏弹性行为提供了新的手段。本论文通过利用纳米压痕技术对马尾松木材细胞壁纵向黏弹性进行相关研究分析,并与木
学位
在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已上升为致病率的首要元凶,动脉粥样硬化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亦是引发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的主要缘由,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病理特点,是斑块表现为局灶性分布。尽管所有动脉处于同样的血液成分中,但病变好发于动脉血管的分岔、弯曲处,这些部位的血流剪切力形式是以无确定方向的湍流为主,表明血流剪切力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进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
学位
语音识别中一个独有并且有趣的自然现象是声学序列和语言学序列的长度可变性,这使得语音识别需要同时建模两种序列之间的状态对齐与模式分类。在训练阶段,一组带有已知标签的输入特征被提供给系统进行模型构建,序列建模和模式分类是前一问题的两大核心,这决定了语音识别系统可达到的识别精度的上限;而测试阶段,通常由单帧的分类器推理和逐帧的联合转移模型、字典和语言模型的搜索解码组成,这决定了识别速度和实际可达的识别精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