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U型管给水加热器复合传热过程性能强化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i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壳式换热器占据着换热器市场的30%~40%,在电厂热力系统、冶金、炼钢、制冷、化学、尤其是新能源领域等工业中应用极为广泛。如何提高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对于这些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符合国家在2020年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中明确指出要着力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融合创新及加强能源领域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的要求。本文研究了逆流U型管给水加热器中半圆柱空间梯式螺旋折流板强化单相传热流动和插入倾斜丝网引流管强化水平管冷凝传热与两相流动性能的复合传热过程,以解决传统U型管换热器弓形折流板内存在流动死区和管外壁凝结液难以排除的问题,提高其换热系数和综合性能。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现有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只适合于圆柱形空间的局限而逆流U型管束换热器需要在半圆柱空间流动与传热的特点,建立了针对逆流U型管给水加热器半圆柱空间设计的梯式螺旋折流板通道内过冷段和过热蒸汽冷却段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手段,深入研究了梯式螺旋通道内流动与传热及表面温度均匀性特性。数值模拟结果研究表明,与传统的双弓形、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内的横向主导流动及蛋格支撑板换热器内的轴向主导流动相比,梯式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具有更高的传热系数和更好的温度与速度均匀性,过热蒸汽或过冷水沿半圆柱空间的螺旋形通道形成螺旋流动并伴有二次涡旋。揭示了折弯构造及两组折流板重叠搭接方式有助于抑制捷径漏流,并引导流体从上游通道到下游通道螺旋流动并产生混合或位置交换,从而改善了传热特性。(2)数值模拟对比研究了单梯折弯式、单梯斜板式和双斜板式半圆柱空间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方案,模拟结果分析对比了疏水冷却段过冷水冷却过程各方案的速度场、压力场和温度场,重点分析了壳侧换热系数、壳侧压降特性及综合指标。数值结果表明,在壳侧温度为510-683 K、压力6.45-6.5 MPa、轴向雷诺数Rez,o为16949-90948的研究范围内,倾斜角较小而折流板法向间距较大的单梯斜板式折流板方案具有较大的流动横截面积、较低的流速和较高的综合指标;单梯折弯式螺旋折流板方案中倾斜角不同的几何构造对传热系数的影响较小,但对压降和综合指标的影响较大。对于给定的折流板间距,具有更大倾斜角或更短倾斜段的单梯折弯式螺旋折流板方案具有较高的换热系数,但其压降亦更高;单梯斜板式折流板方案具有最小的倾斜角或最长的倾斜段投影长度和较低的压降,从制造较方便和最高综合指标的角度建议采用该方案。(3)对过热蒸汽冷却段的壳侧进口流量0.361-0.722 kg/s、温度550-683 K、压力6.45-6.5 MPa、轴向雷诺数Rez,o为43280-90948的研究范围内,梯式螺旋折流板方案的壳侧换热系数均大于同条件双弓形方案和蛋格支撑板方案。梯式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比相同条件下相应的双弓形折流板方案传热系数平均提高了2.99%,比相同条件下相应的双弓形方案压降平均降低52.95%,综合指标hoΔpo-1和hoΔpo-1/3平均升高140.5%和36.3%。双斜板式折流板方案在所有模型中都显示出最低的壳侧压降和欧拉数优势,双斜板式方案H*-V的综合指标hoΔpo-1和hoΔpo-1/3与相应单梯式方案H*-72的比值平均值分别为1.867/1.133,与相应单梯斜板式方案H*-\的比值平均值分别为1.207/1.034。(4)搭建了半圆柱空间逆流U型管给水加热器换热器试验系统,对实验结果与数值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数值模型与方法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工况条件下,单梯折弯式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和单梯斜板式折流板换热器的壳侧换热系数分别相比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平均提高5.45%和1.13%,压降分别相比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平均降低7.01%和14.53%,验证了逆流U型管梯式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较优越的强化传热性能。(5)对逆流U型管给水加热器蒸汽凝结段水平管束外冷凝传热,提出了在管束管排之间斜置金属丝网引流管方案,以减小凝结液膜厚度和加速凝结液排泄,建立了水平单管外置入金属丝网引流管时流动冷凝的二维和三维物理模型。基于SST k-ω湍流模型、VOF两相流模型和用户自定义质量传递过程,分别对比了单根水平圆管表面液膜和水平单管外置入金属丝网引流管时的流动和局部传热传质规律。计算结果显示CFD模拟数据与Nusselt修正结果能较好地吻合,二维模型和三维模型偏差分别小于11.6%和5.1%。通过展示液膜厚度沿圆周角分布及气相体积分布云图和温度分布云图的相似趋势,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二维非稳态模拟结果显示丝网引流管内温度和液膜厚度呈波动变化,气相体积分数逐渐降低;三维稳态模拟结果显示,管外插入金属丝网引流管后传热管表面液膜厚度和液体体积分数都降低。结果表明丝网引流管微孔结构能够利用毛细作用使冷凝液在表面张力和重力作用下由水平管壁迅速流至丝网管表面,有效减薄传热管壁外液膜厚度。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插入金属丝网引流管方案的传热管表面局部换热系数比水平光管平均增加12%,因此在水平管外插入金属丝网引流管能提高该管外换热系数,为水平管束外和凝结段冷凝强化传热提供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差分隐私是保护隐私的前沿技术之一,其安全性和数据效用是其广泛应用的基础,值得深入研究。为此,本文以差分隐私机制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数据安全性、参数安全性和数据效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强安全性和优化数据效用的若干方法。本文的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发现了差分隐私机制的数据安全隐患,即询问的线性性质会导致隐私信息泄露。由于线性性质,询问可拆分为两个或多个子询问的和,且拆分方式有多种。基于背景知识精心设计
学位
与传统的冷冻除湿和吸附除湿方式不同,溶液除湿干燥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空气湿度调节方法,它利用盐溶液的吸湿特性降低空气湿度。该技术在利用低品位热能实现制冷、除湿、空调等方面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且研究表明盐溶液与被处理空气直接接触过程中可以去除有害物质,如VOC、细菌以及灰尘等。但是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正是由于这种直接接触,气流会夹带溶液液滴,从而污染室内空气品质,腐蚀接触到的物体表面;另外除湿和再生过程中
学位
框架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涉及泛函分析、算子理论、信号处理、编码理论等多门学科。类似于基,赋范线性空间或内积空间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可以由框架表示,但与基不同的是,表示不一定是唯一的。正是由于这一优良特性,近年来框架正逐步取代基被广泛地应用在信号处理、传输信道容量、编码理论等领域中。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框架理论的研究虽已逐渐成熟,但为了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仍需要对框架理论展开进一步探究
学位
挥发性有机污染场地气相抽提(SVE,soil vapor extraction)修复技术是目前国际环境岩土工程研究领域的热点修复技术之一,是涉及多孔介质渗流力学、物理化学和岩土工程等学科领域的多孔介质多相流-多相传质耦合问题。开展挥发性有机污染场地气相抽提修复技术机理与理论研究,对于满足我国城市工程建设需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耕地资源以及人民健康及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
学位
<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基因独特,衍生出丰富的地方特色文献,在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方面独具优势。四川凉山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已然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热土,地方特色文献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以该地区为例,探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图书馆的特色文献建设与文旅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特色文献是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文旅产业发展彰显特色文献的价值,特色文献检索对发展文旅产业文化内核具有优势作
期刊
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是由p40与p35亚基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异源二聚体细胞因子,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广泛重要的作用,被称为连接先天性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桥梁。硬骨鱼IL-12基因已在河鲀、鲤鱼、石斑鱼和虹鳟等鱼类中被初步鉴定。与哺乳动物不同的是,硬骨鱼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鱼类特有的全基因组复制(Teleost-specific whole-genome du
学位
无线服务的普及推动了天线阵列(简称为阵列)技术的革新,促进了多种新型阵列设计方案的诞生及发展,非均匀阵列正是其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相较于传统的均匀阵列,非均匀阵列通常可以利用更少的阵元实现某些相近的性能指标。这一特点有助于降低阵列的建造成本、简化阵列的馈电网络、减轻阵列的重量、改善阵列的散热性能、降低阵列的故障率、提升阵列系统的实时性。此外,相较于均匀阵列,非均匀阵列还具有更大的设计自由度
学位
近年来,城市地铁作为高效的大众交通运输方式而得到了大力发展,也带来了一类日益显现的重要问题:地铁邻近建筑的振动灾害。为了满足地铁邻近建筑的综合性能要求,需要兼顾考虑地铁激励和地震激励对结构的影响。多维隔减振控制是一种针对受振建筑物自身的有效控制措施,但由于地铁振动、地震共同作用下的激励呈现多方向、宽频域的特点,针对地铁邻近建筑的隔减振装置及振动控制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地铁邻近建筑为研究对象,以实现其
学位
<正>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绿色发展·协作保障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检察白皮书(2019)》(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检察机关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批准逮捕4336件7084人,同比分别增长44.39%和43.05%;提起
期刊
热电(Thermoelectric,TE)材料能够实现热能和电能的直接相互转化,在缓解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在材料和能源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迄今为止,热电材料已被应用到航空航天和工业发电等领域,但面临着制造成本高、稳定性差以及转化效率低等问题,这限制了热电材料的发展。在众多热电体系中,含ⅥA族(氧硫族)元素层状热电材料展现出了较为优异的热电性能,但该类材料普遍电导率较低,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