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和氢化铝作为重要高能组分应用的理论探究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高能材料中添加活性金属及其氢化物是一种提高能量释放的有效途径。高活性金属及其氢化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推进、航空航天、炸药、燃料等能源领域。铝和氢化铝是目前最被广泛使用的活性金属组分。本文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多种典型高能材料包括2,2’,4,4’,6,6’—六硝基芪(HNS)、1,3,5,7-四硝基-1,3,5,7-四氮杂环辛烷(HMX)、1,3,5-三硝基-1,3,5-三氮杂环己烷(RDX)、季戊四醇四硝酸酯(PETN)、硝化甘油(NG)、环氧丙烷以及有机燃料甲醇与铝或氢化铝之间相互作用机制。从原子角度研究铝或氢化铝对高能材料的燃烧过程的影响机制。反应动力学揭示了纳米氢化铝在氧气气氛的燃烧机理和熔融纳米铝液滴与水蒸气的燃烧机理。这些结果为两者在高能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指导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反应分子动力学研究了纳米铝颗粒与典型含能材料PETN,RDX,HNS,和NG的相互作用。纳米铝的加入加速了这些含能材料的分解,使这些含能分子以不同于纯体系的的分解方式提前分解。纳米铝降低了这些含能材料分解的活化能,提高了能量释放效率。纳米铝可使得N,H和O原子从碳骨架中置换出来,从而生成更多的N2和H2O,这使得气体的总生成量增加。铝容易与碳骨架结合在一起形成C/Al团簇,纳米铝抑制了CO2的生成。纳米铝表面氧化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铝颗粒对含能分子中氧和氮原子的吸引,导致钝化效应。氧化层容易导致含能分子的碳骨架在表面上累积。而且表面钝化的纳米铝颗粒在反应后期更容易团聚,不易生成小型铝簇。纳米铝在含能材料中的氧化遵循扩散氧化理论,其氧化依赖于氧化剂原子和铝原子的相互扩散。粒径、钝化层等都影响纳米铝的氧化。较小粒径的纳米铝呈现出铝原子扩散为主的微爆炸氧化行为,并喷射出小颗粒铝簇。较大粒径铝颗粒的氧化经历表面氧原子扩散为主,中期的双向扩散和熔融后的铝扩散为主的三阶段过程。氧化层的存在会延迟铝颗粒到达熔点的时间。铝颗粒在反应后期的团聚以O/Al和C/Al团簇聚集为主。温度分布表明反应过程中热点集中于铝颗粒存在区域。(2)采用Reax FF-lg反应力场来模拟纳米Al H3和HMX,NG,HNS的相互作用。纳米氢化铝加速了含能分子的热分解,降低了含能分子分解所需要的活化能,增加了分解释放的能量。铝和氧原子的强烈的化学反应改变了含能分子的初始分解方式。氢化铝的加入提高了稳定气态产物的产量,氢的存在促进了H2O和N2的生成。纳米氢化铝的粒径和表面钝化层影响氢化铝的释氢速率。表面钝化层的存在易于含能分子碳类骨架的积聚。小粒径的氢化铝出现微爆炸的反应,极大地提高了反应速率和释氢速率。较大粒径和表面钝化层的氢化铝在反应过程中容易形成氢腔的集聚,氢气难以快速释放。纳米氢化铝在含能分子中的氧化依赖于氧化剂原子和铝的相互扩散,H2的生成加速中间产物的演化。(3)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揭示了熔融纳米铝液滴(ANDP)与水蒸气在高温下的反应机理。探索了温度、ANDP粒径和水蒸气浓度对ANDP燃烧的影响。总的来说,ANDP的燃烧过程伴随着氧化相向外扩展生长,氧化相呈树枝和微爆炸状。ANDP与H2O的反应可分为:(1)H2O+Al→O-Al+H2;(2)2H2O+2Al→2H-Al+H2;(3)H2O+Al→OH-Al+H或(H-Al);(4)H2O+H-Al→OH-Al+H2。ANDP的支化氧化主要是活性铝向O-Al相转化的非均相反应。ANDP的微爆炸导致Al的气相燃烧,使活性Al迅速弹射到水蒸气环境中。微爆炸使H2O分子在路径(1)中分解,增加了H2O的消耗和H2的生成。提高温度、减小颗粒尺寸或增大水汽浓度均可促进ANDP的微爆炸。电荷和温度分布表明,ANDP微爆炸导致了热点、空洞和较大的静电电位差的快速形成。(4)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氧化层厚度、粒径和氧浓度下纯氢化铝和核壳型氢化铝的氧化行为和氧化机理。氢化铝纳米颗粒(AHNP)的初始氧化呈现表面凹凸不平的支流状分布。40 ps的核Al扩散系数(1.42×10-4 cm~2/s)远远大于壳层O原子(4.90×10-5 cm~2/s),表明核壳AHNP的氧化主要是由核铝在静电力的驱动下向氧化层不均匀扩散,氧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尺寸的氢气气室。均方位移表明,核铝有向较薄的氧化层扩散的倾向。氧化层抑制了核内Al和H的扩散,导致氧化速率减慢。较小的AHNP表现出微爆炸氧化并伴随大铝团簇的形成,反应过程以铝扩散为主。较大的AHNP的初始反应主要集中在表面,后续的氧化过程依赖于氧化相与Al H3之间的非均相反应。在较低的氧浓度下,AHNP表现出较低的氧化速率和反应放热速率,核心Al原子和环境中的O原子相互扩散,形成均匀的O-Al相。在较高的氧浓度下,活性铝原子向外扩散,形成中空球形结构。(5)反应分子动力学分别模拟环氧丙烷/铝和甲醇/铝的纳米液滴的燃烧过程。整体来说,纳米铝的降低了环氧丙烷和甲醇的点火延迟,减小了甲醇和环氧丙烷燃烧分解所需活化能,加速了甲醇和环氧丙烷的裂解。纳米铝对甲醇和环氧丙烷的氢和氧原子的能力有强烈的结合作用。此外,铝加速了O2的裂解,使体系中O自由基的数量增加;增强了体系生成活性碎片的能力,如H、H2、OH和O。铝颗粒在反应过程中经历由H-Al相至C-Al相,最终转变为O-Al相的过程。铝颗粒在燃烧中期产生微爆炸。复合液滴燃烧后期呈现了一种气相燃烧模式。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运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对心脏停搏患者的效果及对动脉血气、心肌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将心脏停搏进行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40例按照救治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运用标准心肺复苏(STD-CPR)方案,观察组运用腹部提升心肺复苏术(AACD-CRP)方案,观察2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功能指标、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 2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即动脉血氧分压(PaO2)、
期刊
多糖是广泛存在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中的一系列天然碳水化合物聚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强、生物相容性好、免疫原性低等生物学特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等行业。微生物中来源的的多糖易于获得和加工,又因其具有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受到重视。琥珀酰聚糖是一种细菌多糖,是根瘤菌与共生植物的信号交流分子。我们实验室前期获得了一种琥珀酰聚糖riclin,研究表明,riclin在体内和体外具有较强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学位
主要围绕110 kV变电站电气设计和防雷保护两方面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论文结合电气主接线设计、信号整理、智能运行管理等电气设计要点,从避雷针和避雷线、直击雷的保护设计、照明设计等方面提出防雷保护措施,共同保证电力系统运行安全和稳定。
期刊
生物寡聚糖作为一种植物激发子在替代化学农药的大规模使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其制备原料丰富,环境无公害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琥珀酰聚糖是由农杆菌和根瘤菌分泌的胞外多糖,经过解聚酶的酶解得到一种由七个葡萄糖和一个半乳糖组成的均一寡聚糖,葡半乳八糖(Riclinoctaose,RiOc)。本论文主要研究了RiOc作为一种新型的植物诱导剂,在诱导提高植物抗病性方面的应用,同时探究了其诱导机制及应用前
学位
随着现代防御技术的发展,重要军事目标已经实现了地下化与堡垒化,对于战斗部的侵彻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高超声速武器平台的快速发展,亦对战斗部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传统圆截面战斗部很难适应高超声速武器平台异构型有效载荷空间的需求,迫切需要发展以椭圆截面为代表的异型截面战斗部及其相关技术。椭圆截面战斗部因具有武器平台适应性好、有效载荷空间利用率高的优点而成为高超声速武器平台的首选方案。与传
学位
漆酶(EC 1.10.3.2)是一种典型的含铜氧化还原酶,作用底物广泛,可以催化降解酚类、芳胺类、芳香羧酸类等有机化合物,在纺织工业、医药工业、有毒污水处理及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较于游离漆酶,固定化漆酶具有可重复利用性,且提高了漆酶的稳定性和极端环境耐受性,可以实现多种有机污染物的高效催化降解。然而,传统的固定化漆酶多采用共价结合法,这不仅对酶的原始构象产生影响,导致其活性降低,
学位
基于信号放大策略的生物传感器在即时诊断中必不可少,它具有无需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即可检测极低浓度(10-9至10-18 mol/L)生物标志物的优点。由于自由基聚合在链增长过程中的固有放大作用,可以有效地代替常规的酶或纳米粒子作为信号放大策略,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分子的高灵敏检测。基于聚合物信号放大的生物检测受益于不同类型的引发反应和多种单体选择,使其适用于不同的传感条件和检测方法。本论文发展了在生物检
学位
传统能源的过度消耗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不断推动了先进电化学储能/转换设备的发展,如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现如今,超级电容器因其高的功率密度、快速的充放电速率,超长的循环寿命和良好的安全性广泛应用于能源领域。尤其对于混合型超级电容器通过以电池型材料为正极,电容型材料为负极,有效结合了二次电池和传统电容器的优点,填补了两者之间性能的空白。为了进一步提升混合型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本文以镍钴基材料为基础,开
学位
利用电化学还原将CO2直接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学原料是解决因CO2过量排放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有效技术之一。以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产生的电力驱动电催化CO2还原,不仅可以实现清洁能源的高效存储,也能够实现从化石燃料经济过渡到可持续的二氧化碳经济。然而,CO2的热力学稳定性高,反应动力学缓慢,使得电催化CO2还原需要克服较大的能垒。同时,动力学上更容易的析氢反应(HER)通常与CO2还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