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历史的互文——论苏童小说的生命书写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童的小说中,“生命”是其永恒的母题。多年的创作实践中,他一直遵循着这一母题,并围绕其建构出富有自我鲜明创作特色的生命书写体式:在其小说文本建构的过程中,他以“生命”和“历史”作为小说的书写对象,一方面,通过选取个体生命并将其置于“自然”、“历史”、“社会”这三重维度之内,围绕着“‘我’是谁?‘我’为何而生?‘我’怎样而生?”这一关乎生命阐释的逻辑核心,将个体生命的生物性过程(“生—存—灭”)及个体生命的能动性过程(“困惑—迷失—挣扎—毁灭”)予以全方位的展示。在此展示的基础上,苏童将个体生命予以聚合和抽象,通过错位与反差、消解与颠覆两种手段,将诸多个体生命过程中具有共性的群体性“荒诞—迷茫—虚无”的生命意识予以抽象和阐发。另一方面,在生命意识抽象生成之后,“生命”与“历史”这一对书写对象,在互文性手段的作用下,实现了生命书写由表层至深的扩展与飞跃,苏童小说的生命诗学最终生成。  文章将分为四章对苏童小说的“生命书写”进行阐释。  第一章,从苏童小说的“生命书写”概说的角度出发,重在阐释与“生命书写”这一概念相关的内涵与外延问题。文章首先从苏童小说生命书写的对象——“生命”与“历史”入手,阐释生命书写的具体步骤以及与此步骤相关的“个体生命”、“生命意识”、“生命诗学”三者之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本文的第二章从“个体生命”这一对象入手,阐释苏童笔下个体生命的书写。纵向上,本章将对苏童笔下的生命观进行历史溯源以寻求理论上的依据与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个体生命选取的原则及个体生命间各种关系构建的合理性,再者本章将从横向上,梳理被置于的三重维度下个体生命所表现出生物性过程与生命能动性过程,阐释与个体生命过程相关的生命逻辑核心。  本文的第三章是在个体生命书写的基础上阐释富有群体性的“荒诞—迷茫—虚无”这一生命意识生成的过程。本章首先将阐释个体生命的聚合方式,通过分析这一聚合方式凸显其对生命意识的阐发的重要作用,其次本章还将具体分析创作主体如何选用的错位与反差,消解与颠覆的两种手法的去揭示生命意识的生发过程。  第四章在总结前文完成了“个体生命—生命意识”这一阐发的过程之后,将分析“生命”与“历史”二者如何在互文性的作用下演化为两种系统并催生“生命诗学”的生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阐释生命诗学内涵及其反观作用。
其他文献
期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它在机电工程领域的科学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机电工程的信息连接方式.它不再是传统的能量连接,而是转向动能连接.可以说,人工智
2007年10月24日,蒋洁敏同志在集团公司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共分三个部分:一、党的十七大盛况及主要成果;二、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形成及主要内容;三
废弃的LCD屏幕包含数量惊人的具有回收价值的液晶材料.此外,液晶还具有潜在的毒性和致癌性.液晶是一种被怀疑有害健康的物质,被证明污染了水,并且很难生物降解.因此,采取有效
随着我国人口逐渐增加,为了保证人们的住房要求,高层建筑也就越来越多,这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因此设计师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将生态学的理念运用其中,在改善环境问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让传统纸媒陷入传播形态被颠覆、阅读需求被弱化的双重困境。与此同时,传统纸媒依靠移动互联新媒体平台扩展自身内容已成趋势,战略转型正深刻地改变着媒
民国以来,戏剧表演艺术飞速发展,尤其是诞生于清代中晚期的京剧,成为沪上大众最时尚的娱乐方式之一。“伶界大王”谭鑫培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他对京剧艺术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杰
讨论了以通用关系数据库为后台、图形化界面为人机接口、面向对象的计算为内核的电网合环辅助决策软件,并详细分析了软件的设计.关系数据库设计主要是表类型和表关系的设计.
目前,展示随处可见.除了移动电话、平板和电视之外,各种应用如车载和医疗设备也需要LCD产品,从而为LCD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总的来说,目前液晶面板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
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1992),曾被英国的《泰晤士报》评为“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耶茨描写的是未经粉饰的美国现实,把焦虑年代里美国中下层人们的卑微生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