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王心学“减损论”——陆王道德修养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原则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lihong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哲学一直都很注重对人的心性的研究,自孟子阐发心性,开出心学伦理的基本框架,到南宋时期陆九渊的“本心之善”、明代王阳明的“致良知”,“陆王心学”作为一支重要的学派诞生了。本文在阅读大量古籍、史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贯穿陆王心学思想体系的重要道德修养方法--“减损论”,即内求式的道德修养思路和路线。这相对于程朱格致之学外求式的修养路线无疑是一个突破和创新。在有关道德修养的理论前提、道德修养的路径取向、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等诸多方面,陆王都将心学推到了一个更高的研究层面。
   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陆王心学道德修养方法论的研究现状,并且提出文章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介绍“减损论”的理论背景与社会环境,为后面展开道德修养方法“减损论”打下基础。程朱主张泛观、博览,把圣贤之书看作是载道的重要工具,这样的重智主义道德修养方法导致了知行相离的流弊,圣贤之书成为追求功名利禄的工具。第三部分开始重点阐述“减损论”的内涵,从对知识、欲望、“意见”的界定,着重分析了德性修养与知识技能、德性修养与欲望、“意见”的关系。第四部分论述“减损论”的基础,介绍了德性先天论的理论前提,分析了当时德治主义的政治哲学,这是“减损论”的重要社会背景。文章最后一部分对“减损论”进行简要的评析,一方面指出知识在德性修养中的积极作用,其中借用认知学派皮亚杰、柯尔伯格的观点;另一方面指出知识的这种地位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当代社会的极端重智背景下,重智主义的弊端,从正反两个方面评判陆王。
   无可置疑,陆王心学“减损论”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从时代意义看,陆王心学不仅对于程朱理学的弊端有补救之力,而且对今天我们思考知识和德性关系仍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从个人成圣修德来看,陆王的“减损论”和他们自身实践德性修养的功夫,对当时和现代的人们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手段大大提高和丰富,早期人类社会的贫困促使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的手段通过经济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长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私欲,自文艺复兴以来,由于人性的解放,人类这种物质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且人类从以前的敬畏自然转向崇拜人类自己,人类以自己为中心,认为人类是整个自然的主宰者,整个自然是人类的目的。人类的这种狂妄自大和为所欲为更加加快了科学技术对自然的改
科恩通过研究革命概念本身的演化过程,发现革命或者科学革命概念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才演化为我们现在认识的样子。在哥白尼时代,革命更多的是被用在天文学以及占星术领域,有循环、旋转等意思,当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革命事件出现,所以当时天文学家使用这个词并不是表示一种颠覆性的活动,更多的是指对传统天文学的延续,通过这样的介绍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情况,能够更好的运用历史方法研究问题。科恩同意科学发展是通过
本文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工作,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青年大学生中传播”、“为什么要加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青年大学生中传播”以及“如何加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青年大学生中传播”三个问题展开论述。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章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出发,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青年大学生中传播的内涵,并重点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是要发现一切理解模式共同的东西,而不是提供一般的解释理论和一种对于解释方法不同的说明,所以他的诠释学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方法论,而是研究关于存在论的。他关心的不是方法论问题,而是人与经验世界的关系。因此,他的诠释学被称为哲学诠释学,被哲学界认为是完成了诠释学的本体论转向。本文从语言观的角度对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进行研究,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语言学转向。伽达
学位
信任危机已成为当前医学实践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但是在生命伦理学理论中信任却很少被讨论,尊重自主被认为是生命伦理学的首要原则之一。本文作者在一次就医中却经历了自主与信任的矛盾,同时,英国学者奥尼尔也指出尊重自主并不能得到伦理论证,而信任是一个更为核心的原则。因此本文试图从尊重自主原则出发探讨生命伦理学中的信任问题。  文章首先从尊重自主与失去信任之间是否相关这个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尊重自主性原则的考察
医患关系与生命尊严的伦理分析问题是国内外医学伦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医患关系作为医学伦理学的基本伦理关系,就是以保证健康和消除疾病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供求关系,其中供者为“医”,求者为“患”;生命尊严作为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糅合了人类最普遍的感情体验和最基本的理性认识,是一种道德价值的本质表达。我们知道,若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伦理思考可以调整医学界与服务对象的利益关系,完成医学伦理学最基本的使命。
学位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从外界摄取食物,因此,自人类诞生以来就有了对饮食知识的探索,积累起朴素的饮食观念。作为一门学科,营养学是以十八世纪法国“化学革命”和道尔顿“原子论”为理论起点的,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展为独立学科。  本文首先通过对营养学历史的追溯,梳理出营养学的两条发展进路,一是在十八世纪的“化学革命”中,科学家运用化学分析方法,从关注氮元素开始,发现了蛋白质,以后不断发现其他重要营养素;二是对
学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全球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各种生态运动逐渐兴起,流派纷呈的生态思想和生态伦理纷纷主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关系。科布的生态神学在这种环境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他主张在根本上转变人类思考模式与生存模式,成为生态运动深化的必然。  科布的生态神学,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基础,采用哲学神学进路,反思基督教神学的特点,从终极超越的角度,阐释了不同于以往的上帝观,并且在宇宙论、人论等方面都有
波爱修斯生活在古希腊与罗马两个世界的过渡时期,他为古代和中世纪搭建了一座桥梁。可是,这样一位重要的人物却被现代大多数学者所忽视,尤其是他的“四艺”理论被认为不具有原创性而没有研究的价值。本文作者不支持这种观点。首先,波爱修斯“四艺”理论是把古希腊的相关著作按照适合拉丁世界人们的方式进行翻译和注释,保留了古希腊关于算术、音乐、几何学和天文学四门数学学科中的精华,使古典文化得以传承。其次,波爱修斯“四
学位
哲学问题往往起源于具体的生活情景。在具体的情景中,哲学问题才有恰当的意义。脱离了具体的情景谈论哲学问题,使得哲学家误入歧途。这种迷误类似一个人企图在一个房间中寻找世界,但事实恰恰相反:房间处于世界之中,而非世界处于房间之中。当将哲学问题置入具体的情景时,哲学问题呈现出其自然平凡的面貌,哲学困惑得以消解。  论文主要致力于在具体的情景中考察三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外部世界的存在问题、归纳问题、同一性判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