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是儒学在台湾传播的重要时期。清廷统一台湾以后,在台湾积极推行学校教育,希望藉由学校教育传播儒学、培养人才、教化百姓,使台湾民众成为忠臣顺民,以利于王朝统治。因此,学校教育是清代儒学在台湾传播的最重要方式。与其他儒学传播方式相比,以学校教育传播儒学具有明确的传播者与受众,有具象化的传播载体,有详细的发展过程,因而更容易取得突出的效果和持久的社会影响力。在清廷教育政策的鼓励下,治台官员、地方士绅、富商等都群体都积极投身于台湾学校教育发展中,而学校教育对于地方人才培养、儒学思想传播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承都发挥了重要贡献,也有利于台湾社会的发展。在清统领台湾的212年间(1683年-1895年),学校教育不断发展,儒学在台湾的传播也不断发展。大体上说,清代台湾学校教育机构可以分为府县厅儒学、书院、乡学等三类。这些学校的性质、创办者、学生各不相同,但教学内容同为儒学,都是培养人才、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机构。通过对这些学校教育机构的详细分析,可以揭示儒学在台湾的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及社会影响。府县儒学是官方设立的教育机构,以培养科举人才为目标,是台湾学校教育中的高等学校。清代台湾随着地方行政建置的扩展,共有13所儒学。这些儒学教育机构由清廷委派的官员主导,学生大多是具有童生资格的汉人学童。在日常学习中,圣谕中的儒学思想、学宫碑文传播的儒学思想以及儒学教学中体现的儒学思想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府县儒学的学校教育,清廷的教育思想以及国家意志得以传达,在思想传播、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书院是官方儒学的补充机构。据统计,清代台湾共有61所书院,这些书院肩负着振兴地方文运与普及儒学教化的双重责任。在地理上,台湾书院遍布全台,比官办儒学的社会影响面广大。书院的教师多为有功名的儒士,学生以汉族学童为主,但有些书院也招收“番”童。通过日常教学活动、以及书院学规学习、书院祭祀活动等方式,儒学得以传播。乡学是台湾学校教育中的初级教育机构,可进一步分为社学、义学和私塾三类。这些乡学针对台湾所有适龄学童而设,遍布台湾城乡各处,数量庞大,是最为普及的学校教育机构。因此,在儒学传播中,乡学教育传播的儒学思想及内容比较基础,具有启蒙性,传播主体为儒学学有所成之人,受众广泛,并设有专门接收“土番”的学校。为了便于“土番”学童学习,乡学还专门制定了教化类番歌及俚言,取得了比较好的传播效果,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产生了重要影响。总而言之,府县儒学、书院、乡学这三类学校教育机构是相辅相成的,他们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构成了多样化的学校网络。通过这些学校教育,清代儒学在台湾广为传播,儒学思想观念影响了台湾民众,并通过科举培养了大批儒学人才,对台湾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在儒学传播中,清代台湾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联系不断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程度不断加深。各族人民共同维护台湾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而深远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