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曼和王宏印翻译批评体系比较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22ss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批评是连接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纽带,是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学翻译作品蕴含的译者创造性使文学翻译批评有别于一般的翻译批评,因此对其客观准确的评价也更难获得。我国学者王宏印从西方文学批评体系出发,立足国学理论,合理借鉴西方理论的优秀成分,提出了具有国学特色的文学翻译批评体系,其著作《文学翻译批评论稿》被誉为我国文学翻译批评学诞生的宣言书,是我国文学翻译批评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的有益尝试。法国学者安托瓦纳·贝尔曼以现代阐释学为理论依据,构建了一个包含目的论、主客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在内的文学翻译批评理论体系,被认为是现代西方文学翻译批评的里程碑和重要收获之一。至此,笔者选取以上两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模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出两者各自的优劣所在,并对对比结果进行反思。笔者在大量研读相关文献的前提下,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描述性和阐述性研究:贝尔曼和王宏印翻译批评系统的共性是什么?两种模式的个性及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两种模式都有何值得借鉴之处?在中西学术交融的情况下,我国翻译批评建设是否应该具有国别特色?通过对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发现:(1)两种翻译批评模式都具有系统性、跨学科性、批判性、及文化转向性等特点,其对于翻译批评性质、地位、主客体等方面的讨论也存在相似点。(2)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操作层面,它反映了处于不同语系的英汉语之间的巨大差异,同时也和中西不同的翻译文论、不同的作者经历有关。(3)贝尔曼为翻译批评带来了建构理念,肯定了翻译批评存在的意义,并开启了复译的空间;王宏印在借鉴西方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经典国学理念及美学内涵,更加适合英汉、汉英翻译的批评实践之上。(4)通过对比反思,笔者认为我国翻译批评应当具有国别特色,创建中国特色的翻译批评体系应考虑特殊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将中国传统译论与西方经典有机结合,并运用建构理念将这种认识上升到广义认识论的层面。
其他文献
<正>一切美好的诗歌,都是带有强大的联想意境的。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诗经》,这种联想张力之甚,更是让人陶醉。比如《蒹葭》一诗,那种"在水一方"的意境联想,美出了一种极致,
本文通过个人访谈、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西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的120名泰国留学生进行调查,对泰国留学生汉语水平分级别进行听力水平与元认知策略的关系的研究,所得数据运用S
“半X不Y”格式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常用格式,目前对该格式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在前辈时贤研究的基础上,借鉴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对现代汉语“半X不Y”格式进行探讨和
東漢許慎編撰的《説文解字》(以下簡稱《説文》)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字典,也是今人閱讀古籍、了解、探究古代歷史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更是研究古音、古形、古義的重要工具書。但是今
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仿拟以其独特的认知语用效果在各类言语交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仿拟在广告中的应用尤为普遍,因为它可以在有限的时空内利用人们的背景知识创造新奇的表
根据无砟轨道的结构和受力特点,采用弹性点支承梁模拟钢轨、板壳单元模拟无砟轨道各结构层,建立无砟轨道弹性地基梁板模型,进行无砟轨道各结构层的荷载弯矩计算,并与弹性地基
在现在汉语语法中,对疑问句的研究从来就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大板块,其研究历史渊远流长,研究成果也十分醒目。很多理论已经为学者们达成共识,也有些存在分歧,更有许多尚待发
互文性是Kristeva在1969年提出的,它指的是任何文本都和其他文本互相交织,而且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自从这一概念进入学术界,互文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批评方面
摘要:《十二楼》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曲家李渔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约成书于顺治末年。《十二楼》称得上清代拟话本小说中的佼佼者,它非常生动地描写了明末清初这一特定历史
本文采用对比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研究汉语“述补趋”谓语句在蒙古语中的表达与蒙古学生对汉语“述补趋”谓语句用法这一语法项目的习得情况:对比研究在前辈对该课题进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