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诽谤行为定罪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w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诽谤行为是一种利用现代化网络科技平台来作为使用媒介的一种新形式的诽谤行为,而使用网络具有传播快速、使用便捷、有很广阔的传播市场,同时也具有很低廉的使用成本等特点。但正是由于这么多方便快捷的特点,网络虚假事实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又很难快速找到并且查清根源所在。在现行的刑法体制下对于诽谤罪的规定过于笼统,对于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又难以解决。首先,本文以郭德纲诽谤案等相关案件为切入点,对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这些案例反应出以下四个方面的争议问题:网络诽谤行为的争议、网络诽谤主体的争议、网络诽谤故意的争议和“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认定标准的争议问题。其次,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争议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对于那些被“歪曲”的网络事实,则不可轻易地下结论。在定性此类问题时,应综合权衡对原话人语言的引用、借鉴的情况,是否歪曲了原话人的本意,如果改变了原意,则仍属于虚假事实,否则不是;同时对于网络诽谤主体来说,主要是传播者的刑事责任承担问题,只要该主体主观上是恶意的并且造成了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就能定性为诽谤罪;笔者认为,“间接故意”的主观心态是可以构成网络诽谤行为的,正是由于行为人放任夸张的描述,对被害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法律应该规定“间接故意”的心理构成该罪的可能性;在诽谤对象为政府官员的情况下,多数是不符合“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这是因为他们不是国家形象的象征,或者涉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案例中所反映的争议,笔者得出了四点启示:一是在制定刑法相关司法解释中应该明确利用“网络”这个特殊环境的诽谤罪,对网络诽谤行为进行限定,细化“诽谤罪”的标准;二是将单位纳入诽谤罪的规制对象,扩大名誉权的保护范围,这样的界定可以把网络行为传播者的各种情况都能纳入进来;三是“间接故意”的主观心态是可以构成网络诽谤行为的,所以在相关刑法的司法解释中应明确诽谤罪的故意包括直接和间接故意的两种情况;四是要细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认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诽谤罪与非罪模糊不清和情节真实性判定的问题,使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标准得到保护,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遏制网络诽谤现象的发生,确保网络表达的真实和畅通。
其他文献
<正>2014年7月6日,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举办了"东海风"·2014普陀教学文化节,初中数学在普陀东港中学进行"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展示课题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医院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项目,在医院资产总额中占绝对比重,它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等各类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医院固
阐述了工厂化播种育苗技术;针对机械化、自动化的育苗生产过程,提出了当前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中仍不成熟和需改进的方面以及配套技术的研究方向,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发展趋势与
推行后勤保障社会化,是我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和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客观需要,是加强质量建设、提高军事经济运行效益的重大举措,对于军队履行根本职能,走中国特色精
研究背景Autophagy是细胞的一种能动过程,它表现在细胞浆中出现大量包裹着蛋白质和细胞器的膜性空泡结构和溶酶体对空泡内成分的降解而转变成为机体所需要的能量物质。在进化
随着云计算的流行,云存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但云存储自身的数据安全问题阻碍其推广应用,云存储的安全问题也不仅仅是传统安全能够完全解决的,这其中涉及到一些新的
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具有重要地位,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做中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等理论,地理实践活动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因此当前地理教学如何通过地理实践活动更好的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通过文献法对地理实践力的相关文献进行解读,分析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概念界定,确立了本文的理论基础。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和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推动了全球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因此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服务贸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主要发达国
刑事诉讼法对二审程序的规定比较简单,存在一些立法缺陷。对于二审程序仅仅依靠有限的条文、参照一审程序及司法解释、部门规定等难以弥补法律漏洞,司法机关、公安机关在适用
在我国现行刑法中,交通肇事罪是位于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一个罪名。从犯罪主观方面说,它是一种过失犯罪,我国刑法要求其必须达到一定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时才构成本罪,当然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