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经的阶段,它们不仅改变了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生态环境等,也直接影响了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大量的农用地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建设等非农利用占用。农地非农化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土地支持,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非面影响,造成了大量耕地不可逆转的损失,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社会问题。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农地不但有经济价值,还具有提供生态环境、保证粮食安全、稳定社会等非市场价值,而在现行的市场体系中,非市场价值往往得不到体现,造成了农地的过度非农化,土地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本文由此入手,全面梳理了农地非市场价值体系,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定量核算出南京市农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修正了农地非农化决策模型,旨在为农地非农化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为合理控制农地非农化数量提供对策和措施。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等,回顾了农地非市场价值评估、农地非农化和农地配置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接着对农地配置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重点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角度构建了优化配置的理论框架。随后,在对农地非市场价值分类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调查和资料整理的方法,核算出南京市农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最后,将计算结果应用到农地非农化优化配置模型中,借用C-D生产函数进行了实证研究,计算出基于非市场价值的1997-2007年南京市农地优化配置数量。通过上述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农地除了经济产出效益外,还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并且随着经济和人们认识的发展,生态和社会效益会越来越明显。农地的非市场价值为人们所享用但其并没有在市场中得到体现,因此,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应该把这部分非市场价值纳入到市场体系中来。2)农地非市场价值较大。调查发现,90%以上的城市居民认为农地面积的减少会间接或直接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66.77%的农村居民认同农地的非市场价值。通过研究发现,南京市农用地的非市场价值高达221375.69元/公顷,是其单位年产值的7.93倍。3)根据土地资源在非农部门和农业部门的边际收益相等的原则来确定最优的农地非农化数量,是协调农地保护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矛盾的唯一办法。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997-2007年,因市场失灵等原因造成南京市3406.3公顷农地被过度占用,占到理论最优配置数量的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