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来源 :湖北中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whczwh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胫腓骨骨拆是临床多发病,在全身长骨骨折中发生率最高,在所有小腿骨折中占10%左右,并且随着建筑业与交通业的日益发展,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胫腓骨开放性粉碎型骨折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术中操作简单,骨折愈合优良率高,愈合时间短,并发症率低。本课题探讨GustiloⅡ型、Ⅲa型、Ⅲb型胫骨骨折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的优越性,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并比较单臂外固定支架在骨拆愈合中后期动力化后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57例患者均来自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救治于湖北省中医院和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胫骨开放性粉碎型骨折病人,均符合GustiloⅡ型、Ⅲa型、Ⅲb型胫骨骨拆的选择标准。全部病例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一般在6天左右,当X线片显示初期骨痂形成后,随机分成骨折愈合中后期动力化组(简称动力化组,30例)和骨折愈合中后期未动力化组(简称未动力化组,27例),其中动力化组实行外固定支架动力化调整,延长锁纽对单臂外固定支架进行动力化,减少遮挡效应,骨折固定由刚性固定变为弹性固定,并密切观察外固定支架固定针的松紧度和方向,及时调整。未动力化组不做动力化处理,仅观察外固定支架固定针的松紧度和方向,及时调整,不延长锁纽,不减少纵向的应力遮挡。所有病例均获随访2~12个月,并比较两组的疗效优良率、愈合时间、延迟愈合率及其感染情况。结果1.术后疗效优良率采用Johner-Wruh评定标准,优良率48例,占总例数84.2%;平均愈合时间为5个月;延迟愈合9例,占总例数15.8%;感染率7例,占总例数12.3%:2.动力化组疗效优良率为93.3%,未动力化组疗效优良率为74.1%,两者疗效优良率比较显著差异(P<0.05);3.动力化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5±2个月,未动力化组平均愈合时间为5±2.5个月,两组愈合时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4.动力化组骨折延迟愈合2例,占6.7%,未动力化组骨折延迟愈合7例,占25.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5.动力化组3例浅部感染,1例深部感染,未动力化组2例浅部感染,1例深部感染,两组感染率分别为13.3%和11.1%,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单臂外固定支架在治疗胫骨开放性粉碎性性骨折具有疗程短,创伤小,固定效果好,骨折愈合率高,感染率低,功能恢复迅速的独特治疗作用。2.在骨折愈合中后期实行外固定支架动力化,骨折愈合优良率明显多于未动力化组,愈合时间动力化组也明显短于未动力化组。3.在临床上治疗GustiloⅡ型、Ⅲa型、Ⅲb型胫骨骨折外固定支架是首选固定方式,在骨折愈合中后期外固定支架由刚性固定转化为弹性固定,即外固定支架动力化,能促进骨折更好,更快的愈合。
其他文献
【正】 大脑血液主要靠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供应。测量椎动脉的管径、流速、阻抗指数、血流量对于了解脑血管生理指标及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告应用双功超声显象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研究,探索放射状多切口挂浮线引流术在一次性根治蹄铁形肛周脓肿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蹄铁形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
语文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渠道。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以其较高思想性和教育性,在课内外的教学中多元化的开展着德育教育,影响着学生的品
研究背景肩锁关节脱位是一种常见的肩部运动损伤,在肩关节损伤中约占12%,患者多为青壮年。临床上将肩锁关节脱位分为TossyⅠ、Ⅱ、Ⅲ型损伤(Ⅰ型:X线片只表现锁骨有轻度移位,
<正> 闽东南地区在我国对外开放总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四大报告把它列为全国加速开放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福建省委、省政府把加快闽东南地区开放开发,带动全省经济
以往,我们大都是从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角度出发对不法侵害进行相关研究的,然而,就正当防卫与不法侵害的关系来看,是不法侵害决定了正当防卫的正当性与条件性。因此,对于不法
<正>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家、道家文化及民间习俗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中国固有的文化,共
错(牙合)畸形是由颅颌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形成。颈部作为头部的直接支持结构,对头部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儿童较常见的一种颈部先
【目的】本研究拟用成本—效果分析的方法,将日间膝关节镜术患者的麻醉成本进行收集和测算,从而对腰麻及喉罩全麻两种麻醉方式做出成本效益学的分析和评价。【方法】选择日间
教师表扬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影响,研究幼儿教师表扬行为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同时也能为幼儿教师表扬行为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往的研究中,对于教师表扬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从教师的角度,记录教师表扬行为的外在特征;二是从幼儿的角度,多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表扬与儿童内部动机之间的关系。但是,实际情境中的表扬行为,既受到教师的影响,也与幼儿行为和幼儿的内心体验有关,应从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