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高铜对猪肠道大肠杆菌抗生素耐药协同作用的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畜牧业中,抗生素或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或添加到饲料中促进动物生长,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也导致了动物肠道细菌严重的耐药问题。铜不仅是动物细胞和细菌正常生长所必需,高水平铜也能抑制细菌生长,因此养猪生产中常在仔猪饲料中添加高铜以抗腹泻、促生长,但是高铜也会诱导细菌的铜抗性。研究发现细菌的重金属抗性和抗生素耐药性之间存在多种形式的联系,但是饲料高铜对于肠道大肠杆菌抗生素耐药的形成是否存在协同作用?如果存在,其可能的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迄今尚未明了,本论文拟围绕上述两个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试验分为四个部分:一、断奶前后仔猪和母猪粪便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和铜抗性的分析本试验旨在比较断奶前后仔猪和母猪大肠杆菌耐药性和铜抗性的变化,并分析其可能原因,为寻求控制大肠杆菌耐药性形成与传播的营养措施提供依据。试验中,采用美国临床试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推荐的琼脂稀释法,对分离自仔猪及其哺乳母猪的224株大肠杆菌的7种抗生素耐药性及铜抗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224株大肠杆菌对7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范围28.13%~93.30%),70.09%的菌株表现出多重耐药性(MDR)。分离自母猪与哺乳仔猪的大肠杆菌抗生素耐药率相似度较高,仅有对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差异显著。而断奶后仔猪源大肠杆菌的耐药率相对于母猪和哺乳仔猪变化明显,耐受头孢噻呋、氟苯尼考和氯霉素的菌株都极显著增加(P<0.01),耐受氨苄西林的菌株则显著增加(P<0.05)。相对于母猪和哺乳仔猪,分离自断奶后仔猪的大肠杆菌对铜的抗性程度明显增加(P<0.01)。大肠杆菌对铜抗性增加时,对抗生素耐药性也有所变化,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母猪肠道内的耐药菌及饲料中的抗生素添加剂对仔猪大肠杆菌耐药性产生、维持与加剧发挥了重要作用,仔猪饲料中添加的高水平铜与大肠杆菌耐药水平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二、饲料高铜对断奶仔猪大肠杆菌恩诺沙星耐药协同作用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高铜和恩诺沙星对肠道中大肠杆菌耐药性和铜抗性水平的影响,并探讨饲料高铜在肠道大肠杆菌耐药性形成中的协同作用。试验以肠道细菌抗生素耐药水平较低的10头巴马香猪为对象,分为低铜组(4 mg/kg)和高铜组(125 mg/kg),每组5头仔猪。试验开始后的第15天分别在两组日粮中加入亚治疗剂量的恩诺沙星,连续加药10天。第25天,停止加药,继续分别饲喂低铜、高铜无抗日粮。于试验的0、14、19、24、34、48天收集仔猪新鲜粪便样品,分离并鉴定大肠杆菌。采用CLSI推荐的琼脂稀释法,对分离株进行抗生素及铜敏感性的检测。结果显示:试验过程中,因受饲料中铜和恩诺沙星的影响,两组大肠杆菌分离数都不断下降(P<0.01)。低、高铜组随饲料中恩诺沙星的添加和撤除,菌株耐药性水平都先极显著上升(P<0.01)而后极显著下降(P<0.01)。高铜组菌株还表现为添加抗生素前恩诺沙星耐药率极显著高于同时期的低铜组(49.44%&4.05%,P<0.01);撤除抗生素后大肠杆菌耐药率仍显著高于同时期的低铜组(14.86%&2.70%,P<0.05)。高铜组因高水平铜在饲料中持续添加,菌株铜抗性显著高于低铜组(P<0.05),而低铜组菌株随低铜日粮的持续饲喂铜抗性极显著下降(P<0.01)。大肠杆菌恩诺沙星耐药性和铜抗性的变化上存在相关性,饲料添加恩诺沙星后,高铜组菌株铜抗性和耐药性变化正相关(P<0.01);低铜组在给药的中、后期,菌株铜抗性和耐药性由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P<0.01)。因此,饲料中添加高铜和恩诺沙星对大肠杆菌耐药性和铜抗性形成影响明显,高铜饲料对大肠杆菌耐药性增加具有促进和维持作用。饲料高铜和恩诺沙星对大肠杆菌耐药性形成可能具有协同作用。三、断奶香猪大肠杆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耐铜基因检测及差异性分析本试验旨在研究断奶香猪大肠杆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耐铜基因的携带情况,探讨抗性基因与抗性表型的相关性、抗性基因间的相关性。本研究依据上一章的菌株MIC结果选取四种不同抗性表型菌株进行质粒的提取,分别为高耐药高耐铜菌株(恩诺沙星MIC>32μg/mL,铜MIC≥24mM);高耐药低耐铜菌株(恩诺沙星MIC>32μg/mL,铜MIC<24mM);高敏感高耐铜菌株(恩诺沙星MIC ≤0.125μg/mL,铜MIC≥24mM);高敏感低耐铜菌株(恩诺沙星≤0.125μg/mL,铜MIC<24mM),共125株。PCR检测质粒介导的4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S、qepA、oqxAB、aac(6’)-lb-cr)和两种耐铜基因(pcoA、pcoD)。结果表明,125株大肠杆菌中除qepA基因外,其余抗性基因检出率均较高,oqxAB达到95.2%,其次是qnrS(92.0%),aac(6’)-lb-cr检出率为81.6%;pcoA和pcoD的检出率分别为48.8%、66.4%。111株菌株携带3种或3种以上的抗性基因。通过表型和基因型相关性分析,发现抗性表型与抗性基因的检出率有一定的相关性,表型耐药菌株抗性基因检出率较高。饲料中亚治疗剂量恩诺沙星的添加导致aac(6’)-lb-cr基因的检出率增加(P<0.01)。多数抗性基因的检出率具有相关性,如oqxAB和qepA、aac(6’)-lb-cr与qepA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qepA和qnrS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除qepA外,其他几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和抗铜基因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大肠杆菌普遍携带多种质粒介导抗性基因,菌株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并不完全一致。耐药基因和抗铜基因间具有相关性,从基因水平上可以初步推测大肠杆菌质粒介导耐铜基因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间有同时水平传播的可能性。四、恩诺沙星和铜对体外模型中大肠杆菌恩诺沙星敏感性的影响研究本试验旨在体外研究铜对大肠杆菌恩诺沙星敏感性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试验选取分离自断奶香猪粪便的两株(M1,M2)敏感型大肠杆菌(恩诺沙星MIC=0.5μg/mL,铜MIC=20mM),分别于添加恩诺沙星(0.25μg/mL)、硫酸铜(10mM)、硫酸铜(10mM)和恩诺沙星(0.25μg/mL)的MH肉汤(恩诺沙星组、铜组、恩诺沙星加铜组)中培养并传代,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第3、6、9、12、15、18代菌株的恩诺沙星和铜MIC值,PCR检测第0和18代菌株质粒介导抗性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表明:经诱导后,两株菌株恩诺沙星和铜MIC值都有所变化。两株菌的恩诺沙星MIC值,在恩诺沙星组中都显著提高8倍,产生耐药性;恩诺沙星加铜组中,两株菌株的恩诺沙星MIC值提高了4倍,处于耐药中介范围。两株菌株的铜MIC值,在恩诺沙星组均有所上升,M2达28mM;而铜组和恩诺沙星加铜组中,铜MIC都升至24mM。对抗性基因检测可知,三种不同的环境诱导后,都能从大肠杆菌中检出质粒上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S,其他基因无变化。综上所述,通过恩诺沙星和铜的诱导,大肠杆菌耐药性和铜抗性有所增加。低浓度恩诺沙星对大肠杆菌MIC影响明显,从体外证实了低浓度恩诺沙星能诱导大肠杆菌逐步产生耐药性。而体外模型中,铜和恩诺沙星的协同作用不明显,与体内分离菌株试验结果有所差异,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提高教学质量,是英语教师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标志。根据新课标中的要求,体现了英语学科的特点,课程基本理念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选用四头体重约500kg左右,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公牛,按4×4拉丁方设计,在1.3倍维持需要下喂以精粗比为4:6的日粮,研究不同补锌水平(0mg/kg、25mg/kg、50mg/kg、100mg/kg)对瘤胃
以两种西南型的地方猪种雅南猪、乌金猪;一个培育品种大河乌猪;以及长白×雅南二杂猪(长雅猪)和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猪(DLY猪)两个杂交猪群,共3个品种2个杂交群体124头个
如何培养中师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积极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教师要想引导学生探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
趣味教学让化学课堂更给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其次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习兴趣;第三要充分利用情感教育,激发兴趣;第四应该精心诱导,活化
课堂的有效导入是成功教学的开始,导入过程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去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幸福地主动地学习,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
本研究以温带玉米自交系中5493(光周期钝感型)和亚热带玉米自交系CML187(光周期敏感型)为亲本配制F2和F2:3,以玉米光周期敏感性状在长短日照下的相对差值(RD)作为光周期敏感指
目前已发现的昆虫抗菌肽(Insect antimicrobial peptide)多达50多种,主要为四大类,其中天蚕素族(Cecropins)和昆虫防御素族(Insect Defensins)抗菌肽是研究得较深入的两大类.这些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