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与重建—熊十力徐复观知识分子观研究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sbt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势衰颓和中西文化碰撞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面临现代化转型。熊、徐认为,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和重构,关键在于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问题在熊十力、徐复观的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所研究的熊、徐知识分子观包括:对历代知识分子的批评与对现代性冲击下知识分子角色的重建。熊、徐知识分子批评视角是知识与道德。二人从不同角度认可了知识与道德的价值和意义,认为本心是知识与道德的根源。熊十力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包括汉晋以来文人名士的批评;对汉儒、清儒的批评与对民国知识分子的批评。他认为汉晋以来的文人名士沉湎佛老,以文采盗取浮名;汉儒开始将儒学沦为专制制度的护符;清儒排击高深学问,只识考据之业,不知在考据之外尚有真正人生;民国知识分子对考据与西学的追求则多属“贩卖知识”或“以西学自炫”,造成社会的无序。徐复观分析了专制时代下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性格,认为由于中国文化所建立的道德性格,只能验之于个人内心而无客观标准可循,因此只能成就少数知识分子,而很难成就多数人,知识分子便容易在自我欲望的刺激下变得自私自利,在专制制度的压力下,多数知识分子最终沦为专制制度的附庸;知识分子的这种惰性在民国时期延续,民国知识分子盲目趋新正是这种惰性的表现;对于民国新派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整理的主张,徐复观批评他们将知识与道德分离,主张个人学术应该与民族生命联系在一起。熊、徐分析了现代性的主要弊端,认为现代性使人丧失了主体性。通过批评历代知识分子,熊十力、徐复观从知识、道德、政治三个方面对现代性冲击下进行知识分子角色重建。首先,知识分子应站在知识的立场上,培养不畏权势的科学精神,建立知性主体;其次,知识分子应该进一步弘扬德性主体,对社会与文化要有批判意识和担当精神,应该将国家与民族作为自身人格立足点;再次,知识分子应该继承士大夫对专制制度的反抗精神。熊、徐对知识分子角色重建的主张,终极关怀仍然是对中国文化的重建。与熊十力不一样,徐复观还主张,知识分子若要在现代摆脱沦为专制附庸的历史命运,必须借助科学、民主与物质建设的力量作为客观保障。熊十力、徐复观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批评以及对知识分子自我重建之构想具有多重理论和现实意义,但他们进行知识分子批评时轻易对他人使用道德评判,这是熊、徐知识分子观的缺陷所在。然而徐复观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正面看待科学、民主及物质建设对于知识分子人格挺立的重要性,这是熊十力所忽视的地方,也是徐复观对熊十力思想的拓展和提升之处。熊十力、徐复观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批评以及对知识分子角色重建之构想具有多重理论和现实意义,可避免知识分子的学问与时代和社会脱节,使自己的生命与民族、文化的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对知识分子主体性弘扬的主张,可以为知识分子抵御现代性冲击提供借鉴,也可以为今天知识分子的身份反思提供某些依据。
其他文献
残疾儿童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但他们是社会最值得关注、最具有抢救性康复价值的群体。因此他们能否得到及时、有效康复治疗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命运而且还影响着家庭和
否定表达是人类语言中最为重要、最为复杂的现象之一,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否定”和“肯定”这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从亚里士多德以来,人类至今从未间断过对语言中否定现象的研
对于口译员来说,口译质量的评价标准众说纷纭,且往往难以量化并推广。而口译中的停顿、回译和错漏译等常见现象却可以提供比较可靠的口译质量评价量化标准。本文基于对美国约翰
目的:结合失眠症的发生原因及不同治疗方法在失眠症中的评价效果。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3-01/2015-06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的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失眠
栝蒌薤白白酒汤,由栝篓、薤白、白酒三味药组成,为治疗胸痹的基本方之一,其源盖出于《金匮要略》。该书《胸痹心痛短气篇》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
目的 分析PCT、CRP在小儿肺炎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严重脓毒症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110例小儿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结果 对比一组、二组
随着计算机硬件及采样技术的发展,海量高维数据的获取也变得越来越容易,例如图像与视频数据、文本与网页数据等。那些高维数据不但会显著地增加计算和存储代价,也使得推理、学习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自我概念、教师互动方式和学习适应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自我概念在教师互动方式与学习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首先对自我概念、教师互动方式和学
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视力残疾主要致残因素在比例和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视力残疾的流行病学特点,是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之一,也是有效防治视力残疾的重要前提。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识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不断丰富,使得我国大学通识课程改革处于漫长的实践和探索当中。很多高校把育全才作为培养人才的使命,于是支持全才教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