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气冷堆球床颗粒尺度传热模型研究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dai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温气冷堆堆芯是一个由大量燃料球随机密集堆积而成的球床。球床运行在高温条件下并由高压氦气流通过对流换热带走堆芯热量。本文在颗粒尺度下给出了高温球床导热、颗粒辐射以及对流换热传热过程的数值模型。对于球床中的颗粒运动,论文中采用离散单元法(DEM)计算不同球径比和区域宽度比下的双区球床混合过程。而颗粒尺度混合指数和混合熵用于定量描述混合强度。计算结果表明双区球床的球径比对混合过程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双区球床滞留区随着中心区颗粒球径增加而显著降低。球床颗粒辐射随着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加,在高温下成为整个传热过程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给出了三个颗粒辐射模型,其计算结果与经验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长程辐射模型中考虑了所有存在辐射换热关系的颗粒对,而短程辐射模型仅考虑距离较近的单层Voronoi单元相邻颗粒对。结果表明当颗粒材料导热系数远大于辐射有效导热系数时,长程辐射模型严格适用于高温球床辐射计算。但当两者在同一数量级时,材料导热系数对辐射换热的影响与长程辐射部分大体抵消,此时短程辐射模型显示出良好的计算精度。在球床设计和相关的事故分析中,其基础的任务便是计算球床辐射有效导热系数。基于有序堆积的等效传热单元,本文推导出了短程辐射模型和子单元辐射模型下有效导热系数的解析表达式。计算结果表明短程辐射模型在温度超过1200℃时略有偏高。而子单元辐射模型是通用的理论性方法,在超高温度下(大于1500℃)仍然适用。针对高温球床中的气固两相流动与传热过程,本文给出了完整的颗粒尺度CFD-DEM计算模型。两相耦合模型综合考虑了颗粒运动和流体流动、流体-颗粒相互作用与对流换热、颗粒接触导热以及颗粒间辐射换热。当流体网格尺寸接近或小于颗粒直径时,传统体积切割法下的孔隙率分布使得CFD-DEM模型难以收敛,此时体积切割法不再适用。该条件下,子颗粒网格尺度下的CFD-DEM仿真推荐采用光滑孔隙率法。空间分布函数采用解析法获得的扩散函数,在光滑程度趋近于0时,扩散函数严格收敛到体积切割法下的阶跃函数。针对HTR-10基准问题,子颗粒网格尺度的CFD-DEM仿真结果和THERMIX代码符合得很好。对比球床Voronoi单元体孔隙率分布,扩散函数的光滑程度推荐值为0.50.7。
其他文献
移动粒子半隐式法是一种适用于不可压缩流体的无网格数值模拟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核工业领域、海洋工程领域、机械工程领域、生物工程领域等。移动粒子半隐式法从提出至今的二十多年里得到了长足地发展,并且在不同的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相比较于非常成熟和完善的网格法,移动粒子半隐式法中至今仍然存在不少缺陷,这也是导致其无法大规模商业推广的根本原因。本文针对移动粒子半隐式法目前存在压力振荡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
核糖体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细胞中的核酸蛋白复合物,负责蛋白质的翻译。真核核糖体的成熟是一个极为复杂并且高度动态的过程,包括rRNAs的转录、修饰、折叠与加工以及核糖体蛋白的合成与组装。同时存在76种不同的snoRNAs与超过200种组装因子参与核糖体组装全过程的调控。这些组装因子包括作为支架或分子伴侣的结构蛋白以及含有广泛生化活性的蛋白例如GTP酶、AAA-ATP酶、ATP依赖的RNA解旋酶与激酶。此
钨(W)是未来核聚变堆托卡马克(Tokamak)装置中面对等离子体材料(PFMs)的主要候选。其服役环境苛刻,会受到高热流及高束流等离子体的辐照。氦(He)是氘(D)氚(T)核聚变反应的产物,广泛地存在于装置腔室中的等离子体之内。聚变堆偏滤器部分存在严重的He等离子与W的表面相互作用。本文利用He离子、He等离子体对W材料进行辐照,并通过自行搭建的微纳尺度热测试平台分析了He辐照条件下W材料的损伤
发展效果好且省时的初始化方法是年代际预测的重大挑战之一,目前大部分方法产生的初值与模式协调性差或者所采用的方法计算量很大。本文采用一种由我国科学家提出的四维集合变分混合同化方法(4DEnVar)——降维投影四维变分(DRP-4DVar)和我国自主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g2(Flexible Global Ocean-Atmosphere-Land System model,Grid-po
定向细胞迁移广泛地参与多细胞生物的个体发育、免疫监控以及肿瘤转移等生命过程。脊椎动物单次跨膜蛋白Lrp12/Mig13a被多次报道通过调控神经元的定向迁移参与大脑皮层的发育,其功能的缺失或损伤将导致大脑皮层发育紊乱、癫痫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瘤等人类疾病。由于脊椎动物组织结构的复杂性,Lrp12/Mig13a发挥功能的分子细胞学机制一直未获得阐述。我们采用秀丽隐杆线虫Q神经前体细胞的发育模式为研究系统,
以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所应用的再生冷却技术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等方法,开展了超临界压力流体特别是超临界压力碳氢燃料的对流换热及热裂解研究,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热防护系统设计及再生冷却技术的实现提供基础理论支持。利用直接数值模拟研究了超临界压力CO2在竖直圆管内的湍流对流换热机理。向上流动时,壁面附近强浮升力使得轴向速度的径向梯度在主流区变小,速度的径向分布变平坦进而变为M型。雷诺切应力由正
热电材料在固态制冷和废热回收领域具有重大潜力,其转化效率依赖高的材料热电优值ZT。Bi2Te3基热电材料具有长久的研究历史,在320 K左右展现出1的ZT值,主要用于制冷与控温技术。工业中约三分之二的能量以废热形式损失,而低于573 K的热量占到近一半。因此,如何提升Bi2Te3基材料的热电性能并将其推向低中温热电发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传统的区熔制备方法,球磨/机械合金化(BM/MA)结合放
目前对碎石桩复合地基的研究主要针对单桩和桩数很少的群桩,这和大场地、多桩数的工程实际相差较大。本文围绕碎石桩复合地基力学特性及其多尺度分析方法开展深入研究。进行了离心模型试验,从复合地基宏观响应、局部化特征和桩土相互作用等尺度上分析了复合地基的承载变形特性。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和实用参数等效方法并验证了有效性,为解决碎石桩复合地基工程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研究的主要
超临界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可有效提高中低品位能源的利用效率,有机工质在超临界压力下的换热特性是影响超临界ORC系统性能、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关键问题。本文针对ORC工质超临界压力水平流动换热特性展开研究,为换热器设计和系统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首先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超临界换热过程对系统性能优化、换热器面积及工质选择的影响,明确了超临界换热研究的必要性
在汤姆逊散射X光源、超快电子衍射(UED)、短波长自由电子激光(FEL)、等离子尾波场加速、高功率太赫兹(THz)辐射源等加速器前沿研究中,电子束团纵向分布尤其是超短束团长度的测量对装置的成功运行起重要作用。现阶段超短束团长度通常在亚ps到fs量级,基于不同的测量原理,已经发展了多种束团纵向分布诊断方法,但测量fs量级束团长度的方法仍需要进一步发展。论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理论和实验上,较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