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你从哪里来——政治语境中雷锋形象的媒体建构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an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锋,中华大地上一个尽人皆知的名字。国内对雷锋的大规模宣传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不论是作为英雄式的政治符号,还是平凡人的道德楷模,雷锋以及他所代表的“雷锋精神”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的我国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在社会上仍有非凡的生命力,产生了不寻常的社会意义。   典型人物塑造是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且有效的形式之一,为维护现行意识形态合法化起着特殊作用。雷锋这样一个典型形象的传播是意识形态主导之下自上而下的政治宣传的结果,处于政党控制之下的媒体成为促成神话形成的重要因素。本文关注的核心就在于《人民日报》对雷锋形象的建构的历史沿革。《人民日报》是我国第一大报,是当时大众了解国家信息的主要渠道,代表我国某一时期新闻报道对社会的主流建构方式,被《人民日报》推崇、确立为典范的叙述方式常常被同时期的其他媒体所效仿,产生强大的社会效果。   通过对《人民日报》有关“雷锋”报道的文本进行研究发现,在不同社会时期,媒体对雷锋的报道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主流宣传对“雷锋”的建构框架从报道初期“毛主席的好战士”到“文革”时期“阶级斗争中成长的、捍卫毛主席路线的无产阶级战士”,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楷模”,以及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人翁”。表面上看,政治因素在雷锋形象建构过程中愈发不明显,尤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主流媒体对雷锋形象的建构核心由“高大全”式的英雄转向个人,强调雷锋的“普通性”和“大众化”。实际上,“雷锋”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化的政治功能从未消退,只是越来越隐蔽,难以被人们察觉。这一符号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内涵在不同时期的顺利过渡本身就体现了政治意识随着社会环境变化作出调整,继而成功地实现了意识形态的无损耗传播。   随着媒体技术和消费主义文化的发展,“雷锋”形象的传播在大众文化领域遭遇到严峻挑战。一方面,雷锋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中地位和作用不断被强化;另一方面,大众对雷锋的调侃、戏谑层出不穷,出现了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并行传播的奇特景观。雷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深入人心,研究这一形象树立的传播过程,可以对不同时期主流意识对典型人物的塑造方式有直观的认知,同时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政治权力对包括媒体在内的整个社会文化生态方面的影响,对当今主流话语和大众文化的碰撞以及雷锋形象传播的叙事危机有更加明晰的把握,为今后探讨揭示政治、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带来一些启示。
其他文献
校正混凝土柱时,无论是针对重量较小的柱采用楔子钢钎扳正法,还是针对重量大的柱施用千斤顶平(斜)顶等方法,基本都是通过对混凝土柱的杯口附近部位施加外力,使柱根部产生微小
网络原创文学的出现至今已有20年的时间。从最初的一些门户网站提供的免费空间,到个人网站,到现在层出不穷的网络文学网站,网络原创文学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经
斯蒂芬森把“游戏”引入传播学领域,形成传播游戏理论,他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把研究重心放在“人内传播”,并且区分了“社会控制”与“趋同性选择”,“作为工作的传播”与“作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不断更新,基于互联网的一系列应用开始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交流方式。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冲击着传统媒体所坚守的传播方
保持砂卵石压实系数在建议大于87.7%的范围[1],以方钢管壁厚和长细比为主要变化参数,对10根薄壁方钢管砂卵石柱的轴压静力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并通过试验对比分析试件的破坏形
编者按rn第七届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于2000年10月10日至14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为了使广大读者能全面、系统地了解本届展览会的技术内容及精华,了解国际纺织机械
这组纪实主题照片是在三亚清水湾附近的别墅样板房拍摄的。这里暂时还未提供入住服务,是我们的独家拍摄景点。纪实手法在这里,我们尝试了很多不同的拍摄风格,迄今为止,纪实风
期刊
近年来,随着医疗制度深化改革,医院逐步市场化,医生与患者的利益冲突逐渐凸显,医患纠纷事件频发,医院、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张,医生成为群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尤其是现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