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增李斯特菌在牛羊养殖及食品链中流行与传播规律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为食品病原菌致死率最高的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可引起免疫力低下群体感染,引起脑膜炎、败血症、流产及中枢神经症状等临床病理变化。牛羊作为天然宿主,可将单增李斯特菌传播到相关的肉和乳产品中。目前我国对牛羊养殖及食品链中流行背景与传播规律尚未明晰,因此,调查我国牛羊主产区单增李斯特菌在牛羊养殖及食品链中的流行情况,阐明该菌在其中的传播规律对食品安全防控至关重要。1.采集中国牛羊主产区的养殖场、屠宰场和市场零售环境中各环节采集大量样品,进行常规的细菌分离鉴定,根据李斯特菌在各环节各类样品中的分离率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结合SPSS统计分析,进行初步的流行病学分析。发现环境及饲草的干燥程度,可能对养殖环节部分地区李斯特菌的分离率低有关,屠宰环节和市场流通环节是控制李斯特菌在牛羊养殖及食品链中流行与传播风险的关键环节。2.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表型和基因型特征的分析,结果发现在牛羊养殖环节和屠宰环节分离到的单增李斯特菌包括1/2a、1/2c血清型;在市场流通环节,分离到的菌株包括1/2a,1/2b,1/2c,4b,7血清型;在牛羊养殖、屠宰环节中发现的单增李斯特菌序列型ST7、ST9、ST91和ST155和市场流通环节发现的序列型ST2,ST9,ST87,ST101,ST121,ST155,ST307,ST619与我国人间李斯特菌病发病率具有关联性。此外,在牛羊养殖及食品链中单增李斯特菌存在着与人类李斯特菌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高致病性毒力标志物(LIPI-3、LIPI-4和ECIII),且存在着多重耐药现象;本研究中英诺克李斯特菌呈现绝对的流行优势,部分英诺克李斯特菌株被发现存在着毒力岛3,4上的毒力基因,小鼠毒力实验,显示致死性,以上结果均预示着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意义。3.对部分代表性分离株开展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样本中可发现完全相同的菌株,为探究单增李斯特菌的传播途径与传播规律提供了强有力的分子依据和理论数据。结果表明,李斯特菌可以沿着屠宰链从养殖环节进入屠宰环节,向终末肉产品传播,特别是对牛屠宰场样本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污染程度逐级加深,污染与流行贯穿于整个食品链中。4.全基因组测序后开展的基于核心基因组的多位点序列分型、单核苷酸多态性进化分析也证明了以上污染路径,菌株可以从养殖环节进入屠宰环节,菌株可能经牛群转移/饲草转移/候鸟迁徙/肉食品跨地域流通等方式跨地区传播。本研究阐释了单增李斯特菌在我国牛羊主产区牛羊养殖及食品链中流行与传播规律,涉及地理广阔,样本及获得的分离菌株数量大,代表性好,分析研究系统,所得数据客观,填补了我国牛羊养殖及食品链中李斯特菌的流行病学背景方面的相关空白,为我国人与动物李斯特菌病的防控实践操作、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由许多且数量有限的传感器节点组成,传感器节点可以从环境中感知大量的信息,经过处理传输到数据中心。随着传感器感知技术的迅速发展,传感器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比如工业、天气探测、防火救灾、军事国防,特别是对偏远、环境恶劣的地区以及战场进行环境监测和感知。由于传感器网络的覆盖范围大,节点分布范围广,数量多,且通常处于较差的环境,因此
从民用领域的智慧园区建设和应用出发,提出用于军事训练领域的智慧模拟训练中心建设理念,从基本概念、特征、发展机遇和挑战等方面阐述其内涵。从建设角度提出智慧模拟训练中心的功能定位,规划设计五层体系架构,明确各层次的功能定位,分析体系构建的关键技术。最后从实践运用的角度提出智慧模拟训练中心的典型应用模式。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一类能引起一种叫做耶尔森氏菌病(Yersiniosis)的人兽共患病的重要食源性致病菌。它不但能够感染猪、牛、羊等各类动物,而且被感染的动物排出的粪便中也携带该菌,从而污染人类食用的食品、水源等资源,导致人类发生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严重者甚至能够威胁到生命。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我国牛羊主产地区的牛羊养殖环境、屠宰加工过程及鲜乳采
从接受者角度来说,语境在文本解读中至关重要。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咀嚼语境的变化和层次,进而揣摩品读出文本的情感倾向、价值引领、文化背景,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堂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将语文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原子多光子电离过程反映了激光脉冲的特性又揭示了原子本身随激光场扰动的动力学信息,因此是研究原子与激光场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光电子能谱结合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是研究中性原子光电离动力学的有力工具,动能分布描述了剩余母核内部状态的信息,光电子角分布概括了出射电子的部分自由电子波包特性和共振中间态的排布。本论文的实验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第一部分为单色激光脉冲与钾原子相互作用。实验使用半高全宽5
含硫物种在从自然和人为来源重新进入大气的紫外光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宇宙中硫的丰度相对较高,从天体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分子和离子也是令人感兴趣的。最简单的含硫分子是SH分子,SH分子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分子之一。作为一种化学中间体,它将在许多工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矿物燃料燃烧和大气硫循环,这种分子在燃烧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含硫分子燃烧过程中的一种中间产物。最近在星际介质中
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veronii.A.veronii)是一种人兽共患细菌,在广泛的温度和盐度范围都能存在,可以感染水生动物、陆生动物以及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对公共卫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脂蛋白(LPP)是细菌外膜的结构成分,对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LPP也参与了细菌的一些毒力过程如黏附,在细菌入侵的初期阶段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A.veronii中LPP的研究
旋毛虫是一种多细胞寄生虫,引发宿主的高度免疫抑制是蠕虫侵袭与寄生的重要手段和共有特征,而旋毛虫尤以为甚。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寄生性蠕虫感染率低的发达国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发病率较高。在此基础上有关学者提出、研究并应用“蠕虫疗法”来治疗IBD。“蠕虫疗法”的免疫学基础建立于蠕虫在寄生生活中对肠道免疫系统的影响,主要消除因Th1型免疫反应偏
2020年3月1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地理标志保护中的通用名称判定指南(征求意见稿)》,对地理标志保护、行政裁决中通用名称的判定进行了具体规定。征求意见稿认为涉及地理标志保护的通用名称是指"虽与某产品最初生产或销售的地点、地区或国家相关,但在我国已成为产品常用的名称,该名称在我国用以指代特定生产方法、特定规格、特定质量、特定类型或特定类别的产品。"而依据《商标法》的规定,
期刊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简称布菌)入侵机体后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性人兽共患细菌病。布菌是一种典型的胞内寄生菌。布菌入侵机体后通过与宿主细胞内质网互作形成复制型菌泡(r BCV)得以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和生存。在布菌与宿主细胞内质网互作的过程中,能导致内质网的结构重组,产生内质网应激反应(ERS)及其引起的未折叠蛋白反应(UPR)。现有研究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