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256层螺旋CT造影胸痛三合一检查中,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成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成像的图像质量与射线剂量。材料与方法选择来我院行急性胸痛256层螺旋CT扫描的患者62例,其临床症状为轻中度危险因素的胸痛。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31例,其扫描模式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B组患者31例,其扫描模式为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将两组不同模式扫描所得数据传入Phillips公司的EBW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行图像后处理。(1)对于A组患者,直接调取其成像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对于B组患者,从扫描结果中,根据心率快慢选择最佳时相进行图像重建处理。两组患者的后处理重建均采用MPR、CPR、VR及高级血管分析(advantage vessel analysis,AVA)软件对主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进行分析,获得相应部位的后处理图像;(2)图像评价采用客观评价及主观评价两种模式,客观评价采用信号噪声比及对比度噪声比来评估,分别统计两组图像的主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的信号噪声比及对比度噪声比。主观评价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具有7-8年以上影像工作经验)对主动脉、肺动脉、冠脉血管综合评价,从横断面影像和MPR成像上进行对比,以1-5分进行图像质量评价。(3)射线剂量评估,记录每例患者检查时由机器自动生成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mGy)和扫描长度,以CTDIvol×SL(扫描长度)得出剂量长度乘积[DLP(mGy×cm)],最后换算成有效剂量ED(mSv)。对所有数据输入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图像的客观评价结果为B组主动脉平均CT值为(384.31±9.25)Hu,较A组(388.80±7.94)Hu平均CT值略低,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9)。B组肺动脉平均CT值为(384.62±9.15)Hu,较A组(388.06±8.25)Hu平均CT值低,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12)。B组冠状动脉平均CT值为(384.25±9.09)Hu,较A组(387.73±7.53)Hu平均CT值低,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11)。两组信号噪声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两组患者的肌肉SI、BN均无统计学差异。主观评价中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A组4.98,B组4.87,P=0.73)。2、两组射线剂量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DLP为(429.84±26.15)mGy·cm,B组为(1317.40±74.83) mGy·cm,A组ED为(6.45±0.39)mSv, B组ED为(19.76±1.12)mSv,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A组患者均值明显低于B组,约降低67.4%的射线剂量。结论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技术可以同时对冠状动脉、肺动脉及胸主动脉进行成像。与25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相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所取得的图像效果从主观和客观评价中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种成像模式的射线剂量具有显著性差异,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相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约降低67.4%的射线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