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xic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问题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资源问题,更是人的发展问题;人才观念不仅是对人才的社会价值选择,更是人自身发展的价值追求。因而,人才观即价值观,人才观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问题,也是当代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人才观即价值观”的理论预设,为重新审视当代中国人才观问题及其变革找到了打开新视阈的钥匙,使本文可以在人性观的理论深度、中西人才观念比较的思维广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意义上探索当代中国人才观问题的实质及其变革。第一部分,人才观的工具理性根源。在“人才观即价值观”的研究视角下,当代中国的人才问题源于工具理性人才观将人才视为现代社会富有效率的工具性存在,这种人才的工具性价值理解必将带来人才的荒芜,同时给当代中国提出了在现代性生成的发展阶段如何超越工具理性人才观的价值抉择。第二部分,人才观的人性追问。人才观是基于人性观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双重生命本质和双重价值追求的人性观为我们揭示出:“才性”的实质是人之“类本性”,在现实性上表现为人的“个性”,人才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人才观是人对自身本质的判断、选择和追求,人才观具有人才与自然、人才与社会和人才与自身三个方面的价值关系。在实质的意义上,工具理性人才观是“物化”的无人性本质和前提的人才观。第三部分,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及其生成的历史逻辑。以人为本的人才观是变革以物为本的人才观的应然价值选择,有其生成的历史必然性。人的发展的不同形态的价值追求决定了人才观念演进的历史逻辑:古代自然经济形态下“神化”的“德性”人才观,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下“物化”的“知性”人才观,未来产品经济社会形态下“人化”的“个性”的人才观。因而,中国传统人才观的演进源于中西人才思维方式的不同,既具有人类性的历史逻辑,又有着个性化的本土特质。第四部分,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才观。以人为本的人才观是当代中国人与社会发展的价值选择,是以现实的人为内在实质和价值根本的人才观。其具体内涵为:以人性为本,人人皆有才性;以人的发展为本,人人皆可成才;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本,人尽其才。从而实现了从“社会本位的工具理性态度”到“以人为本的价值实现理念”、从“社会精英意识”到“大众人才观念”、从“物化的共性标准”到“人化的个性尺度”的人才观念变革。在践行模式上要求以内在的多元价值标准评价人才,以“成人”的教育理念培养人才,以“人尽其才”的实践精神发现人才。最后,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在现实性上,只有“才性”的解放,才有“人性”的解放;只有“人才的解放”,最终才有“人的解放”。
其他文献
新能源专利短期申请制度是促进和激发绿色技术创新的关键手段。然而,由于各国对这一制度在审查标准、审查对象范围上的差异,导致其实施效果不佳,难以实现其原定目标。因此,从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唯有走向实践,在改变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人类解放,才能证明自身的科学性,并彰显自身的理论价值。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主要有暴力革命、改革创新和科技
轴向柱塞泵因结构紧凑、噪音低、功率密度大、性能优和寿命长等优势成为高压大排量液压泵发展的主要方向,并且随着污染清洁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工作介质的多样化,轴向柱塞泵的应用也正愈来愈广泛。而浮杯泵是融合传统轴向柱塞泵优点开发出的新型液压动力元件,在改善流量脉动、降低噪声、减少磨损、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且在结构上也做出了较大的改变。为了解浮杯泵的基本性能和为国内研究浮杯式结构的学者做一些前期的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依存、对立统一,进一步折射出会计信息失真后果的严重。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不仅削弱了
徽州木雕是明清时期我国民间木雕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徽州木雕植根于深厚的徽州文化,它的题材与内容、创作方法与造型形式富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审美品质,包含着深厚的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颇具革命意义的、全新的文学批评模式。是目前国内外较为关注的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化学、文学、女性学等方面的热点话题。不言而喻,女权主义文学批
光电测量技术具有非接触、精度高等优点,在测量飞行目标的相对位置和姿态的导航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如舰载直升机助降光电引导系统、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过程中的光电导航系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下,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与发现,从而完成新知识在固有的知识结构上的建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习者往往根据课本或者老师提供的信息被
在以往的隐喻研究中,学者们将重点放在隐喻及其意义的解读过程上,其结果就是忽视了隐喻使用者在隐喻及其意义的认知构建过程中的主导和主体作用。Charteris-Black(2004:247)
技术赶超是后发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追赶的关键,那么技术赶超是否具有现实性,即后发国家或地区能否通过实施技术赶超战略,缩短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差距甚至超越呢?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