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脂酸内酯和12-羟基硬脂酸的溶剂结晶分离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sh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上生产二聚酸的过程中,会产生包含γ-硬脂酸内酯、δ-硬脂酸内酯和12-羟基硬脂酸的混合脂肪酸副产物。这三种物质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具有优良的反应活性和应用价值。因此,研发一种有效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分离提纯有着重要意义。溶剂结晶是一种操作温度相对低的脂肪酸分离方法,有利于保持脂肪酸的稳定性,但溶剂结晶分离需要分离介质在所用溶剂中的溶解度数据作为基础。基于此,本文通过实验测定γ-硬脂酸内酯、δ-硬脂酸内酯和12-羟基硬脂酸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为溶剂结晶分离工艺提供基础物性数据。采用基于溶质和溶剂的分子模型计算了脂肪酸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参数,可为脂肪酸溶剂结晶分离的溶剂选择提供依据。采用静态平衡法测定263.15~288.15 K温度范围内,γ-硬脂酸内酯、δ-硬脂酸内酯和12-羟基硬脂酸在甲醇、乙醇、正己烷和丙酮等四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温度为288.15K时,γ-硬脂酸内酯在甲醇、乙醇、正己烷和丙酮中的摩尔溶解度分别为:0.752×10-3mol/mol,3.84×10-3 mol/mol,1.83×10-3 mol/mol和3.12×10-3 mol/mol;δ-硬脂酸内酯在甲醇、乙醇、正己烷和丙酮中的摩尔溶解度分别为:1.05×10-3 mol/mol,5.71×10-3mol/mol,2.20×10-3 mol/mol和3.49×10-3 mol/mol;12-羟基硬脂酸在甲醇、乙醇、正己烷和丙酮中的摩尔溶解度分别为:8.79×10-3 mol/mol,20.78×10-3 mol/mol,13.86×10-3mol/mol和11.28×10-3 mol/mol。在同温同种溶剂下,三种脂肪酸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12-羟基硬脂酸>δ-硬脂酸内酯>γ-硬脂酸内酯。比较了Apelblat模型、Van’t Hoff模型、λh模型和Wilson模型对三种脂肪酸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的适用性,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07%。Apelblat模型更适用于计算γ-硬脂酸内酯、δ-硬脂酸内酯和12-羟基硬脂酸在四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使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建立上述脂肪酸和溶剂的分子模型,对脂肪酸的Mulliken电荷、静电势分布、内聚能密度、溶解度参数、与溶剂的Flory-Huggins参数和混合能进行计算。三种脂肪酸的电负性大小为:12-羟基硬脂酸>δ-硬脂酸内酯>γ-硬脂酸内酯,极性与实验测定的溶解度呈正相关。三种脂肪酸与甲醇的溶解度参数差(Δ)和Flory-Huggins参数大于与乙醇、正己烷和丙酮的Δ和Flory-Huggins参数,并且在同一种溶剂中,混合能大小为:12-羟基硬脂酸>δ-硬脂酸内酯>γ-硬脂酸内酯,脂肪酸与溶剂的Δ、Flory-Huggins参数和混合能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推测脂肪酸在不同种溶剂,以及不同脂肪酸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而溶剂的氢键酸度和Hildebrand溶解度参数对γ-硬脂酸内酯、δ-硬脂酸内酯和12-羟基硬脂酸在溶剂的溶解度影响最大。模拟计算结果可为三种脂肪酸结晶分离的溶剂筛选提供参考。根据实验所测溶解度数据,针对不同组成的混合脂肪酸,设计了相应的分离策略。对于γ-硬脂酸内酯、δ-硬脂酸内酯、12-羟基硬脂酸的混合脂肪酸的分离,以甲醇作为溶剂,结晶温度为283.15 K的条件下可以获得含量为88.6%的12-羟基硬脂酸。对于γ-硬脂酸内酯和δ-硬脂酸内酯的混合脂肪酸的分离,选用乙醇作为溶剂,结晶温度为283.15 K,经过一次溶剂结晶分离可以得到含量为67.3%的γ-硬脂酸内酯。选丙酮作为溶剂,结晶温度为283.15 K,可以得到含量为62.7%的δ-硬脂酸内酯。
其他文献
为解决现存双疏涂层表面的粗糙结构不耐磨、透明度低、高温下易失效等问题,本论文以常见的不锈钢铁片为基材,利用含氟丙烯酸酯改性POSS调控表面的润湿性,成功制备了具有优异性能的氟化POSS基透明低粘滞双疏涂层,其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利用巯基-烯点击化学法,以四(3-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PETMP)为反应位点,采用共价键形式连接十七氟甲基丙烯酸酯(FMA)和八乙烯基笼型聚倍半硅氧烷(OVPOSS)
学位
作为一种不需要相变的分离工艺,膜分离具有能耗低、分离效率高、占地面积小和可连续操作的优点。近年来新兴的二维材料膜不仅具有这些优点,它还能够精准调控膜的表面性质和层间结构,有望显现出超越传统材料膜的高选择性和高渗透性的优异分离性能。二维金属有机框架(2D MOFs)是一种新型二维材料,其纳米片因多样的结构、超薄的厚度和可调的化学功能等特性使得其制备的二维材料膜在气体分离、离子截留和纳滤等领域具有良好
学位
膜分离技术占地面积小,效率高,耗能低,相较于传统的精馏等分离技术有很大优势。目前市场主流的膜材料依旧是聚合物膜,聚合物膜因制备工艺成熟、成本低廉等优势在微滤、超滤、反渗透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聚合物膜往往受限于渗透性和选择性此消彼长、难以同时兼得的瓶颈,因此研究者希望开发出同时达到高分离选择性和渗透性的新型膜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具有可调节的、均一的、高密度的孔道,是理想的新型分离膜材料,已成功
学位
深入推进能源结构转型成为关乎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议题,而高效可靠的传热储热系统是构建清洁能源体系的关键。氯化物熔盐有工作温度范围广、储能密度大、黏度小、成本低廉等优点,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中高温传热储热工质。但是,氯化物熔盐对金属材料的腐蚀给传储热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严峻的挑战。研究氯化物熔盐材料对金属材料的腐蚀行为,深入探究腐蚀的机理,以及了解腐蚀产物对熔盐体系的影响,对氯化物熔盐的实际应用具有
学位
如何实现小分子碳氢化合物的高效分离是石油化学工业面临的一个极具挑战的课题。目前的低温高压精馏分离技术是一个资本和能耗密集型的分离过程,吸附被视为最具有潜力的替代技术之一。关键是要研制出不仅具有结构稳定、选择性高和相对低的成本,而且还要具有颗粒状的吸附材料,使其具有可直接工程应用的性能。本文主要以CH4/N2、C3H6/C3H8以及C4H6/n-C4H8/i-C4H8等系列小分子气体分离为背景,研制
学位
蛋白质作为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因其在众多生化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被称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生理环境中的医药成分引起的蛋白质构象变化对其生理功能有着决定性影响,例如,众多研究表明,细胞外基质(ECM)蛋白与电活性材料的相互作用对其介导的细胞粘附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决定了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此外,对于环境检出的药物分子在生物组织内积累引起的DNA异常甲基化,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s功能构象
学位
丙烯是现代工业中重要的基础化学品,是生产多种大宗化学品的关键原料,而这些大宗化学品的生产要求丙烯纯度达到聚合级(99.5%)。然而,目前丙烯的生产主要来源于石脑油的蒸汽裂解,仅获纯度为50~60%的丙烯。为了获得高纯度丙烯,本论文针对丙烯丙烷混合物体系发展高效节能的吸附分离技术,制备了高性能的Ca-Ag-LTA吸附材料,并对其进行疏水改性。本文以孔径适宜的LTA型分子筛为母体,基于阳离子交换能力强
学位
小分子碳氢化合物的高效分离是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重点,也是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技术难点。吸附分离技术作为一种节能高效的技术,有望代替能源密集的深冷分离技术。吸附分离技术可用于实际生产的关键是制备性能稳定、选择性高的吸附剂。本文主要针对中高压下CH4/N2的分离、裂解气中C2H6/C2H4分离以及C4烯烃相似物等一系列小分子碳氢化合物的分离需求,研制几种性能稳定、选择性高的吸附剂,探讨吸附剂的孔隙
学位
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水体重金属污染,这些重金属因具有不可降解性而在环境中持续存在,一旦超过地表水或饮用水排放标准,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吸附材料,实现吸附剂的再生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ZHN和氯化钠(NaCl)为原料,改变它们之间的摩尔比,在酸性条件下合成了ZHO,并通过SEM、TEM、BET、XRD、FTIR和XPS等表征手段对材料进行了分析。从pH、ZHQ的
学位
为了满足未来市场对锂离子电池更高性能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开发新型锂离子负极材料。硅具有高理论比容量、合适的工作电压和丰富的储量,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最有商业应用潜力的负极材料之一。然而,目前硅存在电导率低,脱/嵌锂过程体积变化大,循环性能不稳定的缺点,通过硅的纳米化并与碳材料复合可以有效解决其现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纳米硅的制备出发,再通过不同的碳复合工艺制备了不同包覆类型的硅碳复合材料,并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