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共生模式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但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兴市场的吸引以及众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崛起,我国风险投资产业发展迅速,国内外风险投资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尤其是金融发达地区设立风险投资机构,管理资本规模、风险投资额、风险投资案例数每年高速递增,而其中高技术企业始终是风险资本主要投资的经济实体。但同时,我国高技术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10%左右,缺乏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投资渠道相对较窄,市场发育不完善;风险人才匮乏;缺乏全国性的、权威性的社会服务支撑系统等问题仍制约了我国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向连续性互惠共生的方向发展。   本文首先理论结合实际分析了美、英、法、德、以五国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企业制度、创新特征、开放氛围和宏观政策,并定性分析了五国的共生行为模式和组织模式,提出了共生模式的组合可能。建立了共生度、共生系数和共生界面测评模型,主要用于共生行为模式和组织模式的定量研究。然后,由生命周期理论展开,分析集群形成阶段与共生模式进化的关系,试图总结归纳我国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共生模式组合,并提出我国共生模式优化模型。最后,通过上述理论研究,重点运用共生度模型对京、沪、深和美国硅谷地区的共生行为模式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共生测评模型对研究对象的共生组织模式进行定性分析,比较中美集群共生模式的异同,提出我国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共生模式优化策略。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点:(1)建立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共生模式判定框架。探索了共生度模型的四种计算方法,研究并比较了四种算法的优劣;构建共生界面测评模型,从阻尼特征系数、能量使用选择系数、系统平均非对称分配因子等量值确定共生模式种类。(2)提出风险投资产业内共生关系数学模型。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研究政府资本和民间资本对风险投资产业的促进作用。(3)建立VC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共生模式优化模型。对我国1985年以来的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进行了历史沿革,分析每个阶段的共生模式类型,描绘了集群共生模式的发展路径。最终确立了我国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共生模式的优化目标为连续性互惠共生。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生态学共生理论的创业风险投资集群机理研究”(批准号:09JA790161)和武汉市科技局2010年软科学研究项目“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集群共生机理和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040333112-02)的子课题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大学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是当前国内企业大学的运营体系建设和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自行建构企业大学运营体系还是学
本文在回顾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航空业财务风险特点和行业财务绩效,阐述了航空财务管理的难点。为了解决大型航空公司赢利能力不高的问题,本文选取厦门航空公司作为样本企业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院周宁琳教授长期从事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近年来,周宁琳教授和其团队在“有机/无机纳米基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
周祖基,籍贯河南信阳,1942年12月生.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和广岛大学进修.任中国林学会森保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四川省森林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个人工作、生存能力的重要标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首先就要提高幼儿师范教育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教育意识,这也就为幼儿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幼师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教育能力,是幼儿师范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美术手工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教育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也就成为幼师美术教育者不懈钻研的课题。如何在幼师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的阶段性建设力度,各初中学校将数学教学工作作为主要的改进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
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是一个集临床医学检验、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完善,现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实验室由临检室、生化室、微生物室、免
目前,我国农业装备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三十年,品种结构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因此加快提高我国农业装备技术水平、推进产业升级迫在眉睫.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组织完成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始创于1984年,是由原国家计委首批投资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以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凝聚态
专家简介:rn蒋志坚(1960-),博士,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建筑设备节能技术等.主要成果:主持或参加包括“863”项目、建设部项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