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距离语义连接在创造性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t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明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人类的创造力上。创造性的定义是个体产生新奇独特(新颖性)且具有社会价值(有效性)的产品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一种高级的心理认知过程,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比如:知识(包括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基础),智力(包括洞察力,注意力等),人格(包括意志、情操等)等。创造性的认知理论主要围绕两个视角展开:自发联想和执行控制。联想理论认为,创造性涉及到连接语义记忆中相对较弱或遥远的概念,并将其组合为新奇和有用的对象的能力;执行控制理论认为,创造性的想法产生是由于认知控制通过更有效的记忆检索方式和策略执行把远距离概念组合起来。这些理论都强调远距离概念的连接是创造性的核心。虽然连接语义记忆中相距较远的概念在创造力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直观的,但由于难以直接测量,所以一直缺乏一种客观量化语义距离的方式对其进行检验。最近有研究表明,可以应用计算方法来推导与创造力相关的语义距离的定量测量。目前,使用语料库来客观量化语义距离的方法已经在创造性领域中得到了应用,而已有研究关注的多是英语或法语等外语体系下量化语义距离在创造性研究中的应用。在中文背景下亟待验证客观量化语义距离的可行性。大脑是个体远距离概念连接能力变化的关键生理基础。探讨远距离语义连接能力的神经基础对我们理解创造性想法的产生至关重要。已有研究对创造性的神经机制进行了考察,然而从未有研究操纵客观量化的语义距离去探讨个体的远距离语义连接能力的神经基础,有关远距离语义连接能力的个体差异背后的神经机制以及其对创造性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客观量化语义距离的方法度量个体的远距离语义连接能力,并探讨其大脑结构和功能基础,从而检验远距离语义连接在创造性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一在中文背景下使用语料库客观量化了自由联想任务中概念之间的语义距离,度量了语义连接并揭示了其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先前的研究表明,自由联想任务可以捕捉个体思想的动态变化。个体在进行自由联想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概念在语义上的演变(即现在的概念与前面的概念有多大的差异)可以解释其在发散思维得分上的差异。这种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体的语义联连接能力也即对远距离概念的连接能力。但在国内目前还未研究通过客观量化的方式对其进行验证。因此,本研究在中文背景下使用客观量化语义距离的方式捕捉个体在自由联想过程中产生的概念之间的距离,度量个体的语义连接能力,并检验其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具体来说,首先采集了链式自由联想任务(Chain Free Association)与一物多用任务(Alternative Use Task)。随后,使用了word2vec工具包来计算概念之间的语义距离,度量了个体的语义连接能力,并与创造性分数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基于语义距离的语义连接能力越远的个体,创造性各维度的分数越高。这提示,个体连接语义记忆中相对较弱或遥远概念的能力能够解释其在发散思维上的差异,同时说明了个体的远距离语义连接能力可能是影响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二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探讨了自由联想任务中个体的语义连接能力(基于量化的语义距离)的大脑结构基础,以及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上述结果表明,基于语义距离的远距离语义连接能力与创造性有关。然而,已有研究对远距离语义连接能力大脑结构基础的认识还很缺乏。因此,本研究探讨了与个体在自由联想过程中的远距离语义连接能力(基于客观量化的语义距离)相关的大脑结构(如通过区域灰质体积(Gray Matter Volume)来测量),并且探索了远距离语义连接能力在大脑结构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当中的作用。具体来说,首先找到了和语义距离相关的大脑结构区域,最后在大脑结构、语义距离和创造性之间建立中介模型。结果发现,与个体的语义连接能力相关的大脑结构在左后侧颞下回区域,并且该区域通过个体的语义连接能力(基于语义距离)对创造性产生影响。左后侧颞下回与视觉词学习、语义知识检索和语义记忆有关,也与发散思维和创造性问题解决有关。这意味着在高创造性个体中左后侧颞下回有更高的灰质体积,其在自由联想中更倾向于与将远距离的概念连接起来,从而促进了新颖概念的产生以及发散思维能力。研究三利用任务态功能脑影像数据进一步探讨了个体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远距离语义连接所起的作用。上述结果已经证明自由联想中远距离语义连接能力在创造性想法产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研究三进一步考察了在创造性发散思维任务过程中个体的远距离语义连接能力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首先被试在核磁共振扫描中采集了一物多用任务,是当代最广泛使用的创造性思维测验之一,该任务中被试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回答出物品的一般或者新颖用途。其次,利用客观量化的方式计算了答案和刺激词之间的语义距离。接着,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了大脑在进行发散思维任务时(AUT任务中新颖用途条件减去一般用途条件)的神经活动与远距离概念连接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创造性想法产生期间和远距离语义连接相关的大脑区域。结果发现,与发散性思维任务中远距离概念连接相关的大脑区域在左侧内侧前额叶上部。该脑区属于默认模式网络,主要与内部导向的、不受约束的思维有关,涉及到语义记忆,情景记忆,联想等过程。上述结果表明,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默认网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与创造性的神经认知研究结果相符。这提示个体可能通过将语义记忆中距离较远的概念连接起来组成新颖的组合,来支持创造性想法的产生。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多模态脑影像数据证明了远距离语义连接在创造性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在行为层面发现了自由联想任务中语义距离更远的个体创造性思维更高,这提示远距离语义连接能力可能是创造性思维产生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次,在大脑结构层面首次发现了与基于语义距离的语义连接能力相关的大脑结构——左后侧颞下回通过语义距离来影响创造性思维。这说明,高创造性个体的左后侧颞下回灰质体积更高,这可能是由于左后侧颞下回与视觉词汇学习以及语义知识检索有关,从而促进了个体的远距离语义连接能力。最后,在大脑功能层面,发现了创造性思维中与远距离语义连接有关的大脑区域在左内侧前额叶上部,它属于默认网络。这可能说明,默认网络通过支持个体的远距离语义连接来支持创造性想法的产生。本研究分别从行为,大脑结构和大脑功能上利用客观量化的语义距离对远距离语义连接在创造性研究中作用进行了探讨,这有助于我们对创造性思维中远距离语义连接能力背后的神经机制的深入了解。同时,量化语义距离的应用可能为创造性思维的产出提供一个更客观的衡量标准,它可以定量地考察语义记忆在创造性思维中所起的作用,为研究人员提供一种有效的测量工具,为定量研究创造力提供有力的途径。
其他文献
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交关系中感到的亲密关系的数量上或者质量上缺失不足的一种不愉快或沮丧的负性情绪。孤独感不仅普遍的存在于成年人中,在儿童青少年之中,孤独感也广泛存在。79%的低于18岁的儿童青少年和71%的18-24岁的青少年报告他们经常感到孤独,甚至学龄前儿童都可以用言语准确的形容这一感受。前人研究从行为方面探讨过与孤独感有关的心理或环境因素,也从神经基础方面研究过与孤独感相关的脑区。横断研究中,
人的毕生发展中,儿童青少年期是生理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其短短十多年对个体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复杂的结构,它不仅是调节各个机体功能的器官,也是认知、情感、行为等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了解大脑的发展变化规律对于理解我们人类自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得益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近二十年对大脑结构发展的研究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不同脑区的发育规律得以揭示,然而大部分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国外儿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我国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对少数民族教师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提升少数民族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不仅是落实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需要,还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需要,更是促进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然而,已有相关研究仍主要停留在少数民族教师作为一般公众普通话水平的测试与提升方面,关于少数民族教
当前在我国正在开展新一轮高考改革。新的改革语境之下,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方法带来的巨大改变冲击着教师的固有观念。教师情绪在巨大变化中开始受到关注,亟需多种科学视角和多样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教师情绪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高中教师情绪的研究对于走班教学的有序开展,新高考改革方案在我国的全面推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以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访谈法对高中走班教学中的教师情绪开展研究,呈现出新
信息素在动物之间的化学信息交流过程中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可以通过化学信息来交流与社会相关的信息,比如性别信息、支配性和竞争准备程度。作为睾酮素衍生的化合物,以往研究表明雄甾二烯酮(4,16-androstadien-3-one)可以影响人类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为了进一步探究在择偶情景中雄甾二烯酮对女性的择偶偏好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在择偶情景中雄甾二烯酮的被动吸入对女性的
培育一支高素质、高技能、善经营的农民队伍,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防止贫困人口返贫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尤其是自“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利好政策的强大推动下,农民培训工作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然而,虽然农民培训体系的不断膨大,但是当前农民培训的质量堪忧,培训效果不佳,作为主力军的职业教育更是在参与农民培训的过程中陷入多重困境。所以在实践场域,尤其是在集农民培训项目承接、规划、
充足的睡眠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睡眠不足日益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公共问题。缺乏睡眠可能会导致生理(例如肥胖,心脏健康)和心理上(例如焦虑、抑郁症,认知障碍)的多重不良影响。因此,对缺乏睡眠的人群的身心状态研究非常重要,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睡眠缺失带来的直接后果,也可以帮助我们反向推测出睡眠的作用机制。共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亲社会行为,对维持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疼痛的共情在生存
拖延(Procrastination)是指尽管预见到该行为会带来不利后果,人们仍自愿推迟开始或完成某一计划好的行为(Steel,2007)。拖延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问题行为,具有跨时间和跨情景的稳定性(Steel,2013),并且会对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等产生负面影响(Sirois,2004)。因此,对拖延行为的产生机制及其干预手段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大量的研究表明,任务厌
研究背景:反刍思维已经发展成为理解许多精神疾病产生和持续的一个关键因素,尤其是抑郁症。反刍思维是对悲伤情绪的反应模式,包括重复和被动地关注痛苦的症状以及这些症状可能的原因和后果。鉴于反刍思维的负面影响,它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是行为和脑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反应性反刍(reflection,R因子)和情绪性反刍(brooding,B因子)是反刍思维的两个亚型。B因子总是与消极后果联系在一起,是一
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互惠互动是社会认知的关键。在社会交往中,情绪的表达取决于对社会信号的准确解读,而大部分的社会信息都可以从他人的面部表情中获得。面部表情是一种强有力的非语言的情绪表达方式,向他人传递了效价信息,也包含了复杂社会世界中至关重要的信息。人们增加对眼部区域的关注可能会改善情绪识别,因为这个区域传达了情绪识别最相关的线索,我们能够觉察到他人目前的情绪状态,这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