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生菌诱导微囊藻聚集与D-氨基酸诱导微囊藻群体解聚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33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害蓝藻水华(Harmful cyanobacterial blooms,c HABs)频繁爆发,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微囊藻是蓝藻水华中分布最广,发生频率最高的优势藻,会分泌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其它水生动物的存活,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水华爆发时,微囊藻主要以群体(colony)的形式存在,微囊藻群体可以抵御各种不良环境胁迫和其它物种的竞争压力,群体形态是微囊藻在富营养化水体种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微囊藻水华爆发的关键前提条件。但在实验室传代培养过程中,微囊藻群落会因为目前还未知的原因逐渐解离,最终以单细胞形态存在,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微囊藻群体形成和解聚的机制相关研究。已有研究发现,微囊藻群体的形成和解聚受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生物因子包括:微囊藻细胞的胞外多聚物(EPS)、微囊藻毒素、细胞表面的S-层蛋白,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其它藻类的竞争压力,附生细菌等。非生物因子包括:温度、光照强度、二价阳离子浓度、营养物浓度、水力扰动方式和强度等。这些发现为揭示微囊藻群体的形成和解聚提供了许多线索,但关于微囊藻群体解聚的研究非常少,而室内诱导形成的群体小、所需时间长,而且诱导形成的群体形态单一,与自然水体种微囊藻群体形成的效率和形态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直接从具有解聚生物膜的D-型氨基酸入手,研究了D-型氨基酸对微囊藻群体这种“特殊的生物膜”的解聚效果,然后将水体中的活跃组分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加入筛选体系,筛选具有聚藻效果的微囊藻群体的附生菌,并研究了菌株的聚藻特性和作用机制。1.D-AAs(D-amino acids,D-AAs)分散微囊藻群体的特性及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D-AAs诱导自然水体中的微囊藻群落解离,促使水体中的其他有益藻类(主要是绿藻和硅藻)丰度增加;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自然水体中的微囊藻细胞以胞外基质包裹的群落形式存在,D-AAs处理后的微囊藻胞外基质较为松散;处理组的微囊藻单细胞形态与对照组相差不大,推测D-AAs不是通过抑制微囊藻生长或者破坏藻细胞使微囊藻群落解体的;D-AAs对微囊藻群落的解聚效果受到温度和光照影响,在温度和光照最适宜微囊藻自身生长时,D-AAs的解聚效果最好;通过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发现D-AAs处理后戴尔福特菌(Delftia)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促进微囊藻群体分散及抑制微囊藻生长有关的细菌丰度增加。2.D-酪氨酸对单细胞微囊藻的溶藻特性及机制的初步研究:D-AAs对微囊藻群体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多种D-AAs对单细胞微囊藻生长都具有抑制作用,其中D-酪氨酸抑制效果最显著;酪氨酸的抑藻效果与手性结构有关,D-酪氨酸显著抑制单细胞微囊藻生长,抑制效果时间长且不易恢复,L-酪氨酸前期抑制微囊藻的生长,但是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微囊藻又恢复生长,混合D-AAs对微囊藻的抑制作用更强;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D-酪氨酸处理影响单细胞微囊藻碳固定、DNA损伤和细胞应急反应、微囊藻毒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3.具有聚藻特性的微囊藻群体附生菌分离、鉴定及聚藻特性研究:从一株群体形态的微囊藻株分离附生菌,然后用添加了DOM的体系,从中筛选到一株高效聚藻细菌,命名为Z5,经16S r 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Methylobacterium amionvorans在系统发育树上的距离最近;在采集的富营养化天然水样中,Z5可以在短时间内诱导单细胞微囊藻NIES-843快速聚集成群体,形成的群体形态多样,大的群体直径超过1000μm,对多种藻株均有聚集作用;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和三维荧光光谱(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Spectra,EEM)分析发现,Z5通过快速絮凝DOM,然后再聚集藻形成藻细胞稀疏的群体,延长培养过程中,藻细胞进一步生长产生子细胞,藻细胞的胞外物质分泌量增加,将新生的藻细胞黏附在群体中,最终形成细胞致密的群体;Z5的聚藻效果受温度、光照强度、光的颜色、p H以及Z5初始接种量影响。
其他文献
近年来,微生物电化学系统(Microbial electrochemical system,MES)是能源与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产电菌可以充当MES阳极生物催化剂,氧化有机底物,并通过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到电极。阳极产电菌的胞外电子传递(EET)是MES的关键步骤。目前关于EET的研究中,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是被研究最多的模式生物之一。MR-1的EET有多种可能
学位
生命,是地球区别于宇宙中其他行星的重要特征。关于生命起源,目前普遍接受的是“化学演化学说”。土壤矿物作为早期地球上仅有的几种资源之一,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反应活性强、离子交换容量高等特性,被认为在生命起源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一方面,矿物能吸附环境中各类小分子,使其在表面富集;另一方面,矿物为生物单体缩合提供模板,并催化形成更多的复合物。氨基酸是多肽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其在矿物表面的吸附通常
学位
粘土矿物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是土壤、水体沉积物、大气粉尘的主要矿物成分,具有复杂的多孔结构、较小的粒径、很大的比表面积及良好的膨胀性等特性,因此成为常用的吸附和反应材料之一。离子在粘土矿物表面吸附,一直以来都是土壤科学、环境化学和胶体界面化学等多个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离子在粘土矿物表面的吸附不仅深刻影响着土壤矿物的溶解、表面沉淀、离子交换和催化反应性能,而且可以控制金属离子、营养元素及污染物等
学位
土壤磷素是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土壤中的磷多以难溶态的形式存在,不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导致磷素成为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养分限制因子之一。外源施加磷肥是补充土壤磷不足的重要手段,但是施入土壤的磷肥容易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被土壤固定,所以磷肥的当季利用率比较低,通常仅有20-30%。世界磷矿储量有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目前磷矿资源的储量和高品质磷矿石都在不断减少。实
学位
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MONPs)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用品(如传感器、化妆品、医药、食品等)中的广泛使用已引起人们对其环境安全的关注。释放到环境中的MONPs通过污水处理系统进入到污水处理厂,这必将对污水生物处理系统造成冲击。然而,关于缓解这种对污水处理厂毒害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两种典型纳米金属氧化物(ZnO-NPs和CuO-NPs)为研究对象,以本实验室现有的菌株Pseudomonas tolaas
学位
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海水的推广利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多地——尤其是沿海地区——污水含盐量大幅上涨。高盐会严重影响污水处理的生物净化环节,加水稀释或筛选耐盐微生物等常用方法耗时费力,有效处理高盐废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添加钾离子能有效提高含盐废水中微生物活性和处理效率,但添加量过高会产生抑制作用。前人研究多是在一定盐浓度下进行钾离子的添加,总盐浓度也随之发生改变,本文首次在总盐浓度不变的前
学位
中国政府提出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减少碳排放可以通过增加燃料的使用效率和CO2的再利用技术实现。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lid oxygen electrolysis cell,SOEC)是一种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具有能量密度高、转化效率高、无污染的优点。SOEC的应用能解决清洁能源生产和使用之间空间不匹配的问题,以及化石燃料获取和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受
学位
磷(P)是作物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氮。可溶性磷肥施入土壤之后,发生一系列化学、物理和生物固定,有效性降低。因此,在农业生产中,磷肥利用率不高,一般不超过30%。大量施用磷肥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土壤磷积累,肥料浪费,利用率下降和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生产和环境问题。另一方面,磷矿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高品位磷矿将在未来50~100年内消耗殆尽。提高磷肥利用率和减施磷肥有益于农业生产的长期、
学位
长江上游地区(约占长江流域面积55%)油菜-水稻轮作系统作为长江流域分布范围最广的典型粮食耕作制度之一,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和绿色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合理肥料运筹一直是农作物常见显著增产的一个关键环节。然而,在目前农业生产中,盲目使用化肥的现象非常普遍。据最新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农田作物生产每年约有6000 Gg的氮素进入水体后直接损失掉,其中油菜约占7.95%,水稻甚至高达22.31%,可见
学位
酸性土壤约占世界潜在耕地的40%-50%,是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随着全球土壤酸化的加剧,铝毒和磷缺乏成为了酸性土壤上存在最为普遍的问题。在p H呈酸性的土壤中,铝离子的溶解度增加,一方面会对植物产生毒害,另一方面能够与磷酸盐络合,导致磷缺乏。许多研究已经证明,铝(Aluminum)可以刺激植物分泌有机酸,这个过程主要是由铝激活的苹果酸转运蛋白(Al-actived malate trans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