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显微—电化学联用对奥奈达希瓦氏菌胞外电子传递过程的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jie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微生物电化学系统(Microbial electrochemical system,MES)是能源与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产电菌可以充当MES阳极生物催化剂,氧化有机底物,并通过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到电极。阳极产电菌的胞外电子传递(EET)是MES的关键步骤。目前关于EET的研究中,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是被研究最多的模式生物之一。MR-1的EET有多种可能的模式,包括通过细胞与固体电极的直接接触、生物膜氧化还原蛋白间电子交换介导的长程EET以及扩散性电子穿梭。然而,这些模式对产电的实际贡献还不完全清楚。MR-1的基因组编码了42种不同的细胞色素c,这些细胞色素c在MR-1的EET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Cym A与外膜蛋白复合体MtrCAB-Omc A组成的Mtr电子传递通路被证明在铁氧化物与电极的还原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尽管这些蛋白的理化性质得到了大量研究,也有一些研究者敲除了相关蛋白并探讨其对于细菌胞外电子传递的影响;但是这些蛋白在电子传递、细胞附着电子受体、结合电子穿梭体中所扮演的具体角色还不完全明确。因其快速简便的特点,电化学方法在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机理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单纯的电化学研究无法提供关于电极生物膜形成过程的实时信息,无法掌握细菌与电极相互作用的真实情况。本研究将生物电化学反应器置于荧光显微镜的观察台上,通过高倍物镜实时观察附着于反应器底部透光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玻璃电极表面的S.oneidensis生物膜。此荧光显微-电化学联用实验可以反映电极生物膜发展(厚度、在电极表面的覆盖度)与细菌产电和电化学行为之间的关联性。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希瓦氏菌产电的主要模式。研究中也通过这一技术来了解一些重要细胞色素c的缺失对细菌形成电极生物膜和产电行为的影响。主要结论包括:MR-1进行产电需要细胞与电极之间的直接接触,但是悬浮细胞接触电极之后,不能立刻开始产电,需要经历一个滞后期才开始分泌产电相关的氧化还原蛋白,细胞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较高产电能力。实验中将标记了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MR-1接入与荧光显微联用的单室三电极反应器中。接种后可立即看到电极表面8.6%的面积被细菌附着。载入计时电流,在0.4 V的恒定电位下培养,此时立刻记录到0.71±0.23μA cm-2(n=3,后同)的电流密度。随培养时间推移,2.6 h后电流水平增加到1.85±0.32μA cm-2,而此时电极表面细菌覆盖度已迅速增长至46%左右(由于相邻细胞之间存在间隔,当电极上长满了细菌时,ITO表面的细菌覆盖率也仅高于50%,而非100%)。其后电流持续增长,但是在15 h后电流增长速度放缓,25 h时电流水平达到6.51±0.24μA cm-2,而此时电极表面覆盖度为53%。此时在生物膜厚度方向上以2μm的间隔拍摄一张显微图片,利用Image J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发现此时的生物膜为多层,厚度约为6μm。在培养中不同时期记录了方波伏安(Square wave voltammetry,SWV)曲线,在细菌刚接入反应器时,伏安图中可见两个氧化还原电对;其中一对其中点电位为-0.145 V,另一对中点电位在0.16 V。此两个氧化还原峰的位置很快移动到-0.1 V和0.17 V,并且峰高度均随着时间增加。产电过程中峰高度增长速度快于产电水平的增加,慢于电极表面细菌覆盖度的增加。溶液中的悬浮细菌与多层电极生物膜中未与电极直接接触的细菌对产电水平贡献很小,去除这些细菌对体系的电化学行为几乎没有影响。对接种MR-1的反应器载入计时电流,并在0.4 V恒定电位下培养约29.3 h后,反应器产电水平到趋于稳定,此时产电水平约为7.17μA cm-2。用注射器抽取反应器溶液,并洗涤反应器内部,将去除浮游细菌后的电解液重新返回反应器。显微镜观察表明,经过此操作后,电极生物膜变为单层,未与电极直接接触的细菌被洗去。恢复计时电流法后,在1.5小时内,电流水平迅速恢复到约6.87μA cm-2,相当于抽取培养液前的95.8%。且SWV曲线与操作前没有明显差异。尽管溶液中检出游离的黄素,但是这些黄素介导的远距离电子传递机制在产电中的作用可能非常有限。敲除mtrC、omcA或cymA基因后,MR-1的产电能力均下降,ΔomcA、ΔcymA产电水平尤为低下。对接种以上三种变异菌的反应器载入计时电流,在0.4 V的恒定电位下培养。此时接种ΔmtrC的反应器立刻记录到0.1±0.03μAcm-2的电流密度;接种ΔomcA的反应器立刻记录到0.03±0.01μA cm-2的电流密度;接种ΔcymA的反应器立刻记录到0.01±0.015μA cm-2的电流密度。在计时电流运行25 h时,ΔmtrC电流密度为1.17±0.04μA cm-2,相当于同期野生菌产电能力的18%;ΔomcA电流密度为0.21±0.005μA cm-2,相当于同期野生菌产电能力的3%;ΔcymA电流密度为0.27±0.004μA cm-2,相当于同期野生菌产电能力的4%。缺失MtrC蛋白不会明显影响细菌与电极表面结合的能力;缺失Omc A或Cym A会降低MR-1与电极表面结合的能力。反应器接种ΔmtrC菌株后可立即看到28%左右的电极表面被细菌覆盖;接种ΔomcA菌株后可立即看到13%左右的电极表面被细菌覆盖;接种ΔcymA菌株后可立即看到8%左右的电极表面被细菌覆盖。经历25 h的产电之后,接种ΔmtrC的反应器工作电极表面细菌覆盖度约为45%,接近于同期野生菌的电极表面细菌覆盖度;接种ΔomcA的反应器工作电极表面细菌覆盖度约为30%;接种ΔcymA的反应器工作电极表面细菌覆盖度约为25%。ΔmtrC、ΔomcA、ΔcymA产电能力的下降是MtrCAB电子传递能力受到破坏所致。在接种了ΔmtrC的反应器产电过程中,通过SWV可以看到中点电位位于0.17 V附近细胞色素c的电化学信号,以及中点电位位于-0.13 V附近的黄素自由基的电化学信号。对比SWV峰高度与细菌产电水平之间的关系,以黄素介导的间接电子传递是ΔmtrC的主要产电机制。相比野生菌,黄素的电位向负移,因此说明了细胞色素与黄素的结合能力也有所降低。在接种ΔomcA或ΔcymA的反应器产电过程中,通过SWV可以看到中点电位位于0.17 V附近细胞色素c的电化学信号,以及中点电位位于-0.17 V附近的黄素自由基的电化学信号。低电位-0.17 V的峰电流与产电水平存在一定的正相关,高电位0.17 V的峰电流与产电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并且高电位的峰电流在产电过程中处于下降趋势,这说明0.17 V附近所代表的细胞色素c介导的直接电子传递并不是细菌产电的主要途径,以黄素介导的间接电子传递是ΔomcA以及ΔcymA的主要产电机制。相比野生菌,黄素的电位进一步向负移,这表明细胞色素与黄素的结合能力微弱。对电流增长至平台期的敲除相应细胞色素c的反应器进行换水重新载入计时电流,并且对比前后伏安图线。ΔmtrC换水之后黄素自由基所在的电位(-0.17V附近)阳极峰高度下降约60%;ΔomcA换水之后黄素自由基所在的电位(-0.17V附近)左移,阳极峰高度下降约72%;ΔcymA换水之后黄素自由基所在的电位(-0.17V附近)消失,在-0.25 V附近出现了一对未知的氧化还原峰。进一步说明敲除MtrC、Omc A或Cym A蛋白会影响黄素与细胞色素c结合的能力。
其他文献
汞(Hg)是在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有毒重金属元素,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蒸气压而易挥发并能长期滞留在大气环境中,因而能在大气中进行长距离传输造成全球性污染。汞在环境中有多种赋存形态,其中,甲基汞(Me Hg)是毒性最强且对生物危害最大的一种形态。环境中的甲基汞主要来源于无机汞的微生物甲基化,长期淹水环境是主要的汞甲基化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因此,稻田便成为了微生物汞甲基化的一个重要场所。有研究表明,稻田土壤中
学位
受地质背景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存在多种元素复合污染的现象,以砷(As)和镉(Cd)最为常见。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对As和Cd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因此治理农田土壤As/Cd复合污染、保障稻米质量安全成为目前环境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对水稻田来说,水分管理是一种常见的农艺措施,不仅可通过改变土壤酸碱度(pH)及氧化还原电位(Eh)影响土壤As/Cd的赋存形态、有效态含量影响水稻对As/Cd的吸收和
学位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含磷废水排入自然水体中,加速了江河湖泊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对水生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对废水除磷技术进行优化和开发,可以缓解水体富营养化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对环境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诸多除磷技术中,吸附技术因为其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效率高等的优点受到广泛关注。稻壳作为一种农业废弃物,产量庞大,占据大量储存空间,但是稻壳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含碳量高,可以
学位
在小学阶段实施家校沟通与合作,不仅能提高小学教学效率和质量,还能有效规避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进而取得高效的教育教学效果。但目前小学学校在实施家校沟通与合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交流方式单一、工作时间冲突、教育观念陈旧等。因此,本文对小学家校沟通与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为小学家校沟通与合作提出具体解决策略,希望能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效果。
期刊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重金属镉离子(Cd2+)的水污染问题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目前,水体中Cd2+污染去除的方法中,吸附法由于操作简便、去除效率高、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被认为是重金属废水处理中具有较好前景的方法,其处理效果主要取决于吸附剂的结构和性质,因此选择合适的吸附材料,开发新型复合吸附剂具有重要意义。腐殖质表面含有大量含氧基团,是一种良好的吸附材料。目前,常用于吸附研究的腐殖质
学位
贵州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双培”行动,通过增进各族群众谋生技能,持续拓宽各族群众发展致富的路子,不断激发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内生动力,进而积极奠定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基础。在夯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基础上,贵州省“双培”行动着力增强了“五个认同”意识,不断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思想基础。贵州“双培”行动切实增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
期刊
课程的内容决定学生的智能结构,体现着培养什么样人的人才观。灌南高级中学依据新课程理念,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课程进行创新建构和实施,取得良好的效果。用课程追求卓越,是我们的追求,我们才刚刚走上这条发展的大道上。我们的课程将进一步凸显人文性,向着"高品质示范高中"目标迈进。2018年初,我校借四星级高中复评契机,对学校课程重新审视,对校本课程进行优化与重构,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会议
氯代酚类化合物(CPs)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焦化、炸药、印染和农药生产等行业,在其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会通过废水排放、大气沉降、垃圾渗滤液和固体废弃物处置等途径直接或间接进入环境。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难以被微生物降解,还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在生物体内富集积累,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目前,废水中CPs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吸附、微生物降解、光催化降解、臭氧氧化和零价铁还原等。但是,这些方法存在
学位
镉(Cd)和砷(As)是土壤中两种毒性极强的重金属元素,近年来我国农田土壤Cd/As复合污染问题逐渐突出。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与其他谷类作物相比,更容易富集土壤中的Cd和As,土壤中过量的Cd和As极易在糙米中积累,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研究土壤-水稻系统中Cd/As复合污染修复具有重大意义。施肥是一种常见的农艺修复措施。磷肥是最为常用的化学肥料之一,在Cd污染稻田土壤
学位
烤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良好的调控技术有利于烟株养分的吸收利用和烤烟优良品质的形成。受气候、施肥量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重庆烟区烟草早期生长在低温多雨的环境里,并且长期以来重施化肥,氮肥和钾肥使用不当,导致土壤养分失衡,以及烤烟前期根系发育受阻,后期延迟落黄,进而致使烟叶产量降低和质量下降。经过前期大量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本文以培育优质烤烟为核心,通过营养调控(控氮调钾措施、有机无机配施)和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