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zg61367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重点介绍我院396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病历资料,研究和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中心医院2009年3月至2013年8月间确诊并收治396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资料,其中200例接受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治疗,196例经药物保守治疗,对病历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归纳、对比、总结,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经典案例全面剖析,阐述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手术组200例患者,其中190例术前有临床症状患者中,178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1例患者出现术后脑梗塞,11例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10例术前无临床症状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新发临床症状。所有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200例,平均随访时间32.5个月(20-45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发脑卒中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内科治疗组在20个月观察期内出现新发脑梗塞47例,其中大面积脑梗塞6例,脑出血4例,死亡1例,TIA反复发作79例,颈动脉闭塞2例,消化道出血1例,肝功能异常18例,肌痛1例。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手术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的高于内科治疗组。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内科治疗组。术后采取严格控制血压、TCD监测等方法可减少和预防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后并发症。
其他文献
“复合型纳米材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在纳米尺度上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而构成的复合粒子。通过复合不仅能有效地调节单一材料的性能,并且可以产生许多新的优异特性,如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智能家居逐渐代替传统家居成为家居界的时尚产业。本文所描述的是基于LD3320语音识别技术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其中,语音识别功能由ICRoute公司生产研发
针对传统奇异谱分析方法具有相移现象缺点而不能有效分析,是由于不同形式的地球物理现象而包含有阶跃项、非线性趋势项、以及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季节项,从而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变
2010年鲁迅研究依然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在平淡从容中出现了诸多热点和亮点。藤井省三、李今、冯光廉皆对鲁迅小说发表了极为精彩的看法。《野草》研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
目的:探讨股浅动脉(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 SFA)支架置入术后,发生支架再狭窄及支架断裂的危险因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2008.12至2012.6于本中心因股浅动脉硬
研究背景: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总体病死率和手术相关死亡率都很高的心血管疾病。年龄、吸烟、男性、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AD形成的危险因素,主动脉中层的退化、变性、坏死
一直以来,人类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对亲属称谓用于指称非亲属的语义迁移非常感兴趣,他们研究不同文化中的语义迁移情况。本研究以八个汉语亲属称谓为对象,研究它们在近年来的
目的分析肱骨外上髁炎患者MRI表现,探讨肱骨外上髁炎命名的合理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OVI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目的:检测人正常与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中microRNA(miRNA)及蛋白水解酶的表达水平,并通过生物信息预测的方法,找到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探讨其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为深入探索microRN
本文通过监测雾霾天气情况下草莓生产过程中设施内温度、光合有效辐射(PAR)和草莓光合速率(Pn)等参数的变化趋势,同时对北京30家草莓生产基地草莓生产受雾霾影响情况进行了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