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图像化叙事研究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xtgds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正处于一个视觉文化时代,这已然是个不争的事实。视觉图像已经全面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视觉图像借助各种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的新兴媒介摇身一变迅速成为吸人“眼球”的新鲜事物,并进而成为当前社会文化的主流。视觉图像在丰富和改善人们生活方式,开阔人们视野,改变人们传统的观看方式的同时,无疑也使人们的审美方式、审美理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视觉化和感官化了。正当视觉文化发展为人类文化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时,我们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生活体验以及文化境遇等也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就文学领域而言,文学经典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图像为文化承载范式的视觉文化时代同样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主体是文学经典,并在视觉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文学经典的图像化趋势与图像叙事模式,与以往过于强调文学经典“审美自律性”的研究范式截然相反,文章力图对影响文学经典生成与发展的外部因素进行探讨,把握视觉文化语境下文学经典所呈现的新的特点。文章主要由六部分构成,具体思路如下:绪论部分是对“文学经典”这一古老话题的梳理,主要包括文学经典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等。研究的缘起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文学经典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它是一个民族审美价值观念的载体,研究经典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其二,在当前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研究文学经典无疑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具体而言,文学经典的研究是解决我国当代文学“焦虑症”的前提,同时也是探讨当前文学经典以及文艺发展处境的应时之举;其三,从研究现状来看,学界对文学经典的研究过多集中在经典的概念、性质辨析,影响经典的生成因素等方面,虽然这些都是文学经典问题研究的基础性话题,但是在“图像爆炸”“图像膨胀”的视觉文化语境下,文学经典的基本面貌或者说文学经典的本体性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研究方式并不能很好解决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据此,本文以视觉文化为研究视域,对经典、经典性、经典化等传统问题作基础性的梳理,对文学经典的图像化表征及其逻辑理据、文学经典的图像叙事等热点问题进行与时俱进的研究。第一章依循以往的研究套路,首先对“经典”一词进行词源学的考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经典的基本特性进行归纳总结即经典性的问题,最后分析经典的生成机制即经典化的研究。何为经典?谁的经典与谁建构了经典?经典有何特性?这些都是研究经典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中外文学史上经典繁多,是否成为文学经典不能以量化的标准进行衡量,但也决不能由此认为经典是虚无缥缈,不可确立的。经典化即经典的生成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权力话语与意识形态的操控是经典生成的重要动力,文学史的书写与文学选集的编录为经典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机遇,读者的阅读接受为经典的生成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除此之外,一定的文化语境和文学评奖机制等都对经典的生成有重要影响。而经典之所以能历经时代的淘洗,流传千古,其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即经典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二章是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图像化趋势及其逻辑理据与阅读转向的研究。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于文学经典而言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图像因其先天生理层面的优势和眼见为实的心理预设,对传统的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经典形成了强烈挤压,而网络媒介的发展、数字技术的更新以及大众传媒的普及使文学经典的图像化趋势愈加明显。文学经典被富于视觉性的网络游戏、影视文化产业等商业链套牢,具体而言,有三大表征:文学经典著作的图文化、经典文学文本的影视化、古典文学名著的网游化。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文学经典的图像化给文学经典带来的影响不能仅认为是负面的,图像也为经典提供了全新的审美空间,文字与图像共生,文学与影像互渗,丰富了经典的审美意蕴,增加了阅读经典的快感。而经典的这种图像化趋势又有着很强的内外逻辑因素,其一,消费文化的兴起与图像时代的全面到来为经典的图像化提供了经济动因;其二,读者视觉欲望的本能需求与审美趣味的变迁是这一趋势的内在动力;其三,电子媒介的发展与大众传媒的崛起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最后,经典的图像化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三个方面的转向,从阅读体验来看,由“静观沉思”到“片刻体验”;从阅读对象来看,由“意象品味”到“视像浏览”,从阅读性质来看,由欣赏性阅读到消费性阅读。第三章是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经典图像叙事的话语优势、局限以及“图文”互文的运行机制。图像叙事具有先天的视觉优势,而在视觉文化语境下文学经典走向图像化并呈现出典型的图像叙事趋势。其优势在于形象的直观性为经典的图像叙事提供了言说优势,图像符号的隐喻性为经典的图像叙事提供了本体优势,这种隐喻性与经典本身的多重阐释空间相结合,使文学经典成为一个意蕴无穷的文学文本,而对图像符号接受与阐释的多维角度无疑又为文学经典的阅读接受提供了优势。图像接受主体的多维性与图像本体的隐喻性相结合,使得文学经典的图像叙事或图像批评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意蕴。但从唯物辩证的角度来看,文学经典的图像叙事以及话语批评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真实性”消解、“深度意义”解构、“艺术常态”扭曲是文学经典图像叙事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文学与图像的发展关系来看,图像不可能完全取代文字,而文学经典也不会在图像的挤兑下完全丧失“光晕”,而走向“图文”互文应当是文学经典与图像叙事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第四章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的辩难与归宿,是就目前学界关于文学经典和文学发展未来的几种声音的一个回应。“伟大时代为何难觅伟大作品”的质疑曾在《光明日报》上刊出,众多学界专家对当前中国文学创作表示忧虑。文学经典作为“伟大作品”的代名词,为何在当代缺失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其实不必过于悲观,马克思早在1857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就较为详细地论证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性”。而文学的“终结”抑或“死亡”则源自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这不由得使人联想到尼采的一声断喝“上帝已死”,以及蔓延在西方理论界的“作者已死”、“文学终结”等悲观论调。而美国当代著名学者J·希利斯·米勒的终极之问——“文学死了吗?”至今屡屡被人提及,成为学界的谈资。在这个云云亦云的时代,我们不得不反思,文学真的陷入危机了吗?经典作为文学中的精品,在视觉文化时代真的穷途末路了吗?视觉文化对文学经典的影响自不必赘言,经典文本在视觉文化时代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文学面貌。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全文的一个回应,以起到卒章显志之意。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经典必然会受到时代文化的影响,而“图文并茂”理想的建构和“语图互文”诗学批评应该是文学经典诗学建构的归宿和目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辅食添加随访管理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科健康体检的婴儿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进行辅食添加随访管理,对照组仅对辅食
目前,国的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建筑形式也是变得丰富多样,建筑主要以高层为主。在我国的建筑工程中频繁出现由于外墙保温材料引发的火灾,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带来了重大损
钛合金具有高比强度、优良的耐蚀性,在现代航空航天、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钛合金自身抗高温氧化性差的缺点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本文综述了能改善
新疆地处于环境较为恶劣的西北地区,新疆的贫困问题也就是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然而新时期的扶贫又是主攻精准扶贫方向,突出了新疆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径,将新疆的
(嘉庆)《无为州志》由顾浩承修,吴元庆编纂,完成于嘉庆八年,资料详实,《食货志》部分记载了大量清朝前中期无为地区人口、赋税的详细数据,是研究清朝无为地区人口尧赋税变化的重要资
本文将系统地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影响因素控制方面分析施工项目质量的管理与控制。
【正】 1982年5月,衢州市文管会文物普查工作队在本市云溪公社西山大队进行文物普查,收集到大批原始青瓷器及一些印纹陶罐。西山大队位于衢州城东约15公里的黄土丘陵地带,下
文章运用模型生命表方法对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次人口普查和两次1%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死亡数据建立了时序关系,有规则地进行了调整和修正,并编制了
纽马克曾指出:“英语语言中的四分之三是使用隐喻语言[1](P85)。”Lakoff和Johnson也强调英语中70%的表达方式是隐喻性的。因此,隐喻性表达的翻译是高校翻译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分析了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刚性接触网接触悬挂装置产生卡滞的原因,重点阐述了如何解决该卡滞现象,并研究了新型防卡滞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