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双季机插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ing0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季稻机插秧配套栽培季节矛盾突出,稳产高产和晚稻安全齐穗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机械化插秧成为了双季稻种植区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瓶颈。开展水稻双季机插秧配套技术研究,破解双季机插秧的难点问题,对于适应水稻规模化生产,提高水稻生产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针对湘中双季稻区双季机插秧配套栽培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品种搭配方式,用种量、不同秧龄等关键技术试验和示范,获得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值,为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双季稻机插秧不同熟期品种搭配试验发现,双季稻机插秧配套栽培两季累计全生育期延长9d以上,要确保高产稳产和晚稻安全齐穗,在品种搭配上,要选择生育期相对较短的品种,以早稻中熟配晚稻早熟或早稻早熟配晚稻中熟偏早的品种为好。2、通过双季稻机插秧不同用种量试验,发现双季机插秧栽培,要适当增加用种量,通过增加用种量来调控群体数量与质量,确保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协调,化解机械对秧苗的损伤和机插秧缓苗期延长、有效分蘖期缩短等矛盾,杂交早稻用种量52.5kg/hm~2,杂交晚稻41.25kg/hm~2为好。3、通过早晚稻不同秧龄期试验得知,机插秧因单位面积秧田播种量大,秧龄期过长,影响个体生长发育,故秧龄期不适过长。双季机插秧配套栽培早稻秧龄期以22d至25d为好,晚稻秧龄期以21d至24d为好,可确保高产和安全齐穗。4、通过水稻双季机插秧配套栽培与手工插和抛秧栽培大面积示范,集成双季机插秧高产、高效、安全栽培技术,发现双季机插秧生产效益显著高于手工插秧和抛秧。双季机插秧纯收益为16098.5元/hm~2,比手工插秧、抛秧分别增加3454.5元/hm~2、1821元/hm~2,提高幅度27.8%和12.8%。
其他文献
积分微分方程是一类有效的建模工具,对积分微分模型性质的研究可以增进对系统的深刻了解,并可通过分析积分微分方程的稳定性来指导系统的预测和控制等。但由于积分微分方程种
本文利用伽罗瓦理论的方法,得出了有理函数f0,f1,...,fn ∈K(x1,...,xn)-K的极小多项式G的一个乘积公式,其中K是特征为零的域,且f0,f1,...,fn中有n个元素在K上代数无关.主要
由于稀土元素具有优越的物理、化学以及电学等性能,因此在军事、冶金、石油、农业等行业的应用相当广泛,并促进了相关领域技术的进步。稀土元素的萃取分离过程是一个非线性、耦合度较强、滞后严重并且工况复杂多变的长流程,简单的机理模型无法对其进行描述,也难以设计简单高效的控制器。现阶段,稀土萃取分离工业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还处于比较低的状况,仍需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凭借自身的经验对该萃取过程各流量等工艺参数进行操控
L-酪氨酸是芳香氨基酸的一种,可作为营养添加剂和重要医药化工产品制备原料,现已应用在医药、食品、饲料和化工等领域。同时,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平台化合物,从L-酪氨酸出发能生成多种具有高附加值的芳香化合物。本文从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出发,采用全局优化策略,构建高产酪氨酸的底盘菌株,优化对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松柏醇的合成模块,并实现在大肠杆菌中从头合成。本文首先对菌株中酪氨酸的合成途径进行改
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技术,也称“3D打印”等。增材制造技术自20世纪末才有了大力发展,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制造技术,通过逐层累加材料以达到设计要求的
正方形堆积是一个古老的经典问题,在图的可视化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也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本文考虑的是三角网格曲面的正方形堆积问题,采用极值长度的算法。极值长度是曲面
汽车尾气中的NOx,不仅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现有的机外净化技术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不能有效控制NOx的排放。低温等离子体(NTP)是近年来在处理
为了解塔尔巴哈山不同海拔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在天然生境中的种群分布特征,比较分析了1300 m、1500 m、1700 m和1900 m不同海拔高度草地群落种群的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更加的密切,随之带来了国际工程项目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国际工程项目的发展对为之服务的工程物流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工程物流的发展。国际工程项目多具有运输困难、情况多变、运输要求严格等特点,所以如何优化运输方案是工程物流的一个重难点。本文就C公司塞尔维亚项目运输为例,对工程物流运输方案的优化进行研究。本文首先概述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情
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著名的音乐作品,协奏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门德尔松晚期创作的最后一首协奏曲,它作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一直是演奏家们争相诠释的热门曲目,活跃在各大音乐舞台。本文选取《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首先简单介绍作曲家的生平和在协奏曲方面的创作成就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其次从曲式结构、和声布局与速度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