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水江林业繁荣与“婚俗变迁”关联性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h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婚恋习俗是文化人类学的传统研究领域,也是众多学者长期以来的研究课题,但前人往往从婚恋习俗的本身去谈“婚俗变迁”,而与“婚俗变迁”其他文化事项的关联性较少涉及。   近六百年来清水江锦屏地区的文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迁,相关的历史过程及变化的具体内容,我国学者早就做过了系统的研究。然而,自从锦屏林业契约文书引起国内外关注以来,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表面上与“婚俗变迁”关联性不大,但落实到具体的村寨,具体的婚恋个人,这样一系列剧变,总是可以从中曲折的看到“婚俗变迁”与林业繁荣之间的关联性。   正是出于这一研究假设,笔者通过对锦屏县的研究调查逐项落实了“婚俗变迁”的内容,澄清婚俗的实质,探索了其婚俗礼仪非变不可的原因,最终完成了这篇论文。本论文意在证明,锦屏地区的侗族和苗族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尽管在林业发展中蒙受了重大的冲击,但可以通过文化的适应再适应,使传统的婚俗礼仪能够做到针对林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和错综复杂的文化背景,做出了恰如其分的主动改革。   本文主要从清水江的自然背景和社会背景出发,介绍了锦屏地区林业发展,从明代正德年间“皇木”采办为起因,至清代有大量外地木商“水客”,进入清水江锦屏地区的历史过程,锦屏地区的林木优势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膨胀增长。围绕着林业贸易的三个“黄金阶段”的背景下,分析锦屏地区的“婚俗变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变迁,木材贸易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木商、外来务工的劳动者,以及依托在林业产业下衍生出来的不同行业的服务人员。因此,锦屏地区从原来单纯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变成了包括多种文化成分的大熔炉,形成了多民族杂居的格局。   锦屏地区林业的兴旺,林业生产力得到发展,使得社会结构和阶级、阶层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从内容和方式上看婚俗礼仪具体的变迁,传统“姑舅表婚”通婚范围的缩小,在锦屏县境内的文斗寨、边沙村、瑶白村所流传下来的四块婚俗改革碑中可以明晰的看到“姑舅表婚”制逐渐被弱化等婚俗礼仪的剧变。任何文化变迁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一个缓慢吸收和消化的过程。   随着木材贸易的再次升温,锦屏各少数民族的变革势在必然,但整个变革是一个稳妥进退的过程,是一个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婚俗变迁的完成,并不是以牺牲少数民族传统婚俗文化来实现的,而是弱化某些传统婚俗文化,支持新的习俗成长去实现的。通过新陈代谢的方式,重新建构了新的婚恋礼仪,新的通婚圈以及新的婚恋观。不仅做到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而且为当地林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其他文献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览会(以下简称“粮油展”)将于2012年10月16~18日在山东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目前,展会招展工作已全面展开,企业可登录粮油展门户网站
论文以河南浚县正月古庙会为田野调查点,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的方法,探讨庙会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文化环境,并在论文中描述了庙会在经历政治、经济、文化变迁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我国测绘部门完成了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初始建库",以及业内外采编技术的发展,探讨城市多种地形图下,一体化测绘的可实施性和在不断更新中的现实
期刊
清代及民国时期广西东北部融江中游的长安镇,由于外省商人的大量进驻,社会关系结构开始呈现复杂化的趋向,地方精英的构成也相应地显示出多元性特点。通过对地方精英形成、分类及
期刊
从民族学角度考察旅游与中国社会是近年来的一个新趋向。其既体现出学科间的交叉互补又反映了时代发展对学术研究提出的现实挑战。从民族学的角度看,经济只是旅游的外壳,文化才
群众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现象,它是一个民族或地区整体发展面貌的一种生动体现,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实现文化
学位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