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公信力包括广义公信力和狭义公信力,广义的公信力包括公众对政府的公信力和公众对社会的公信力;狭义的社会公信力主要指公众对政府的公信力。
一直以来,公信力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定性阶段,本文力图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对公信力进行研究。
进入21世纪,全球都迈入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2010年底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突破5亿,成为全球第一,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与人类既存的现实的社会系统一样,也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一方面网络社会的快速的信息传递导致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获得信息的“等级式”结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平等式”结构,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和边界接近一致。另一方面负面信息经过网络的传播与放大,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响,导致了公信力的快速流失,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在2011年,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的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公信力是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社会不讲究诚信,缺乏公信力,该社会的秩序和机制就会受到质疑,社会生存的基础就会被动摇。结合当前的我国时代背景,发挥网络的优越性,探讨网络社会公信力的产生原因,分析网络社会公信力的形成机理,评估网络社会公信力的宏观态势,能为实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谐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因此加强网络社会的公信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信息公开是公信力的前提,社会公平是公信力的核心,惩罚公正是公信力的保障。
本文的主要贡献有:
(1)在公信力的信息公开研究中,构建了公信力的信息公开度模型,定量地研究信息公开的程度与公信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当信息公开度小于50%时,公众的期待与信息公开之问的差距是逐渐增大的,当信息公开大于50%时,公众的期待与信息公开之问的差距是逐渐减少的,当信息公开达到80%时,民众的感受就基本和政府一致。当大于80%时,政府公开的信息大于群众的感受,质疑就会消失。
(2)在公信力的社会公平研究中,改进了Bonabeau的社会层级模型。
一、改变了模型的初始社会公平度,仿真发现,这一关系能很快形成一个不太稳定的社会层级。
二、改变了模型的社会再分配分配机制,仿真结果显示,再分配机制不同能对社会层级形成产生明显的影响。稳定的层级结构和较好的分配机制能产生较高的公信力。
(3)在惩罚公正研究中,从成本效益理论出发,构建了惩罚的函数,探索犯罪成本与惩罚数值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网络民意,使用公众满意度函数来判断惩罚是否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