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亨利·大卫·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被公认为其最杰出的著作之一,描绘了梭罗在康科德瓦尔登湖畔两年诗意闲适的独居生活。有关其英文译著的研究颇丰,首当其冲当属中国翻译家徐迟的翻译。自20世纪40年代首次翻译以来,几经修改,《瓦尔登湖》的徐迟译本一直被推崇为欣赏这一伟大的超验主义作品的首选译本。有关《瓦尔登湖》的翻译研究着眼于多个方面,有的注重于译本与原著语言风格上的神似,有的从意识形态和文化层面进行剖析,还有的利用到了翻译学的传统理论和评估模型进行译作赏析。本文选取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以最近兴起并受到广泛关注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作为指导,探析了生态翻译环境和译者之间的密切互动。生态翻译学作为译届的新兴理论,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简而言之,翻译即是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在翻译活动当中,不管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来完成的。由此可见,生态翻译学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作用和主导地位。本文选取徐迟译本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在于此译本很好地适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由此译者和译本都得到了读者的充分肯定和极高赞誉。研究发现,徐迟翻译《瓦尔登湖》适应了他当时内部和外部的需要,内部的包括他自身的语言文化能力和生活理念,外部的则包括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的契合。其次,徐迟还从多维度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应和选择,本文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角度分析了徐迟译本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语言上,徐迟选择了符合散文行文风格的词汇和句式;从文化维度看,对原文中充满文化特色的词语,徐迟运用多种方式化解了原文和译本之间的文化障碍;而交际维上,徐迟也注重中国读者理解的需要,对原文进行了自主的理解上的加工,将更简洁易懂的译本呈现在读者面前。本文主要章节分为5个部分,选取生态翻译学作为整个论文的理论框架。生态翻译学借鉴了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理论灵感上的源头活水,是生态机制和翻译活动的抽象比拟。尽管理论起步较晚,发展尚未成熟仍需完善,对分析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做出的有意识的努力仍具备很强大的解释力。本文尝试分别就原文的翻译环境与对应的翻译现象,和译文的翻译环境与对应的翻译现象进行探讨和解说,希望能为Walden的中译本研究和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架构做出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