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感的丢失与追寻:杰克·凯鲁亚克作品《镇与城》中的声景呈现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taolove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垮掉一代”的核心人物,其作品大多采用即兴自发式写作方式,描绘当时美国年轻人在迷惘、失望和悲伤中寻找新的精神信仰和自我救赎之法的生存状况。作为凯鲁亚克的初登文坛之作,《镇与城》这部半自传体小说却采用传统的写作手法叙述了马丁家族从小镇到大城市生活的兴衰史。在小镇加洛韦的成长过程中,马丁家族成员逐渐构建起其内在的地方感与地方身份。当肉体和心灵两个层面的家园失守后,家族成员远离家乡到大都市纽约谋生,不仅经历了传统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激烈碰撞,而且在战争时期表现出种种迷惘与选择焦虑。最终,马丁家族成员在返乡后重拾地方感和地方身份,并重新确定人生的方向——“在路上”。
  本文拟从“声景与地方感”这两个关键词出发,借助声景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记忆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探讨凯鲁亚克在《镇与城》中如何通过不同声景环境中的声景描写,展现小说人物在经历成长、离乡与归乡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挖掘小说中声景和地方感之间深层关系。小镇加洛韦是地方感的承载之地,小说主人公在这片地域中所生成的地方感主要源自三个途径:一是通过听觉感知而获取对地方的认知;二是通过与家族成员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起亲缘纽带;三是通过专业语言和兴趣小群体建立业缘联系。然而,纽约的生活经历则印证了主人公们在截然不同的声景环境下,因原初地方感的缺失而带来各种不适的现象,故而城市的噪音、家人的失联、异化和失语使得他们在慌乱和孤独中渴望逃离城市。还乡是唯一消除迷茫与恐慌的途径,因为它与声景记忆的回溯和复现相关联。经历战乱纷飞后,家庭成员们重聚曾经生活的小镇,他们所共享的集体记忆因声景的触动而被唤醒,他们的情感联结和内在地方感得以重建。
  虽然学界对于《镇与城》的关注度较小,但这部作品却被视为了《在路上》风格的序幕之作。本文认为,透过作品,凯鲁亚克传达了自身对“地方感”与“在路上”之间关系的思考:不论是离乡还是归乡,只要心灵有所归属,便可以重拾心灵家园和地方感。在此过程中,特定的声景是唤起心灵地方感、重塑地方身份的物理刺激物和催化剂。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在消费社会业已形成的今天,传统的文学经典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消费时代的阅读领域日益萎缩的问题,以至于其在当代的传承中发生了内容和形式上的种种变异:如文学经典在当代被大量地改编成影像作品,同时还出现了众多的对经典的戏仿文本。这些新的文本形式在叙事策略上呈现出一定的共质,采取了时尚的包装手法,解构经典的人物形象,抒写消费时代的欲望,削平经典的意义深度和语言深度。这使得传统的文学经典的当代的传承中,在形式内
学位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陈师道的生平与版本流传陈师道(1053-1102),字无己,又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为人有骨气,安贫乐道,好苦吟。其作品有《后山集》,其中诗有679首。陈师道的诗集分为无注本和有注本两个系统。无注本系统是诗文合刻,现存最早的刊刻本是南宋蜀刻大字二十卷本《后山居士文集》,明代有马暾刊刻的《后山集》三十卷,清时赵骏烈刊刻《后山集》二十四卷,是根据马暾本重编的
学位
索尔·贝娄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犹太裔小说家,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诺贝尔文学奖等一系列奖项,受到评论家和读者的广泛关注。贝娄始终关注人类社会的现实,探讨人类生存的困境。贝娄常说艺术家的目的应该是道德上的,伦理道德问题是其作品的核心。《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作为贝娄的杰作之一,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赛姆勒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三天生活。已有学者关注到了小说中所描写的60年代美国社会伦理秩序的沦
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英国小说家之一,伊丽莎白·鲍温(1899-1973)被高度赞誉为仅次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感情细腻,抒情色彩浓郁,着重心理刻画。《剑桥指南:英国小说家》一书曾评价“鲍温是一位伟大的心理小说家”。除此之外,她还用写小说的方式丰富了文化观念的内涵。然而,她在英国文学与文化观念互动史上的应有地位至今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以“分离与焦虑”为切入点,深入探究鲍温是如何
石黑一雄(1954-)是最受欢迎的英国作家之一,于201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其移民身份,他被称为英国文坛的“移民三雄”之一。他热爱写作,因而发表了很多优秀作品。《别让我走》作为反乌托邦科幻小说,是石黑一雄的一部力作。小说记录了克隆人作为器官捐献者在人类社会中成长与死亡的过程。石黑一雄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活泼生动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使得小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学者们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大量的解读,但
学位
伍绮诗是美国新兴华裔女作家,《小小小小的火》是她继《无声告白》在文坛大火之后的最新作品。小说着眼于两个美国家庭,讲述了理查德森一家与米娅和她的女儿的相处以及发生的激烈碰撞。伍绮诗通过讲述她们不同的生活以及她们间的碰撞,深刻地揭露了美国社会里一些人病态与冷漠的异化状态。  本文以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为指导,从人与自我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和人与社会的异化三方面解析《小小小小的火》中的人物在生活中遭遇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