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报》与其西方农学传播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x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学报》创刊于1897年,是中国第一份专业农业科技期刊。由罗振玉、蒋黼等创设的上海农学会所主办,办刊长达十年之久。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且维持长久的生命力,可谓当时报刊业的一个特例。鉴于此,本文采用数据统计、比较法、原始文献分析考证法,从其媒介形态、编辑传播策略、机制与传播内容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从而明确《农学报》在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与农学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全面调查《农学报》之前晚清综合性期刊中涉及农学知识的文献,结果表明,这些期刊中农学知识均是以零散的单篇文章出现。《农学报》作为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期刊,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农学知识。《农学报》刊载的西方农学知识较为全面系统,分为农业基础科学与农业应用科学两大类。《农学报》传入的西方农业基础科学,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光电学、农艺化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生物学、土壤学等,其中农艺化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经济学是其他期刊所没有的新知识,除此,还有农政管理方面的文章。农业应用科学,主要包括作物学、园艺学、农力学、植物保护与病虫害学、农产制造学等。所传入的学科较为齐全,构成了现代农学的基本框架。在传播策略与机制上,《农学报》采用独特的编排方式,将翻译的农学论文按学科汇编成《农学丛书》,进行二次传播。农学会的成员兼具编者与读者双重身份,其所办的《农学报》又作为农业学堂的教材,学生亦成为其受众,再由乡绅讲授于“乡劳野夫”,这就形成了农学会、《农学报》、农业学堂、乡绅等多级传播模式。《农学报》经由日本传入的西方农学体系,注入中国传统农学体系全新的知识元素,以前所未有的媒介形态实现了西方现代农学体系与中国传统农学知识体系的传播和交融,并以现代自然科学知识运用于传统农学为标志,首次系统地、大规模地和整建制地将农业科学技术分类精细化,从而形成了古代与近代中国农学的分水岭,初具晚清中国农业知识体系的雏形。不仅在媒介形态的特殊样式上,而且在农学知识的传播总量和体系的完整性上,《农学报》实现了空前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现代农学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正>微积分的创立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发展和应用开创了近代数学的新时期,为研究变量与函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导数作为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在高考中占
著作权集体制度起源于18世纪,如今很多国家在著作权管理中都引入了该制度。在著作权集体管理中,著作权人通常通过信托方式将作品的著作权转让给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然后再由著作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面对知识的不断更新与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需要不断地充电与学习,而工具书无疑成为人们自我学习的最佳手段与工具。随着
伴随着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著作权法的范围不断扩大,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的种类、载体、传播方式层出不穷。在我国,目前侵犯著作权的现象严重,研究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问
"有间国潮馆"是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在北京三里屯打造的,以致敬"5&#183;10中国品牌日"为主题的创意快闪店活动。5月10日到12日,"有间国潮馆"在北京三里屯开张,据统计,线上相关
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的自由竞争性越来越激烈,中国企业在更多机会和挑战的背景里重新洗牌,企业文化得到初步发展。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崛起打破传统生活和经济模式,中国经济
在现代社会中,网络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而且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与此同时,伴随网络而出现的种种法律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特别
MOOC利用网络实时交互性的特点向大众传授课程,是远程教育的衍生形式之一。自2012年以来,众多著名的综合性MOOC平台应运而生,如Coursera、edX、Udecity等世界知名的机构,中国
学习型社会对教师教育提出了专业化的要求。在现代社会里,教师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在教师学历教育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大众传媒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
自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出版集团的经济属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沐浴着改革春风的中国出版业呈现出崭新面貌。在新世纪头10年的改制转企过程中,安徽出版集团、江西出版集团、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