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音速高负荷涡轮叶栅二次流动特征与控制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zou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涡轮叶片高负荷设计能够通过提高叶片负荷水平的方式提高航空发动机的推重比水平,但也存在加大栅内二次流控制难度、提高二次流损失的负面影响。当前研究基于某涡轴发动机第一级动叶根部叶型,对比了变稠度设计与变转角设计对叶片负荷水平的影响及两类高负荷涡轮叶栅的流场特征,开展了叶片复合弯曲与端壁分区造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以及二者的联合设计与应用研究。此外,数值方法验证中还提出了一种可以保持风洞侧壁完整的实验系统周期性改进方案。涡轮叶片负荷调整研究分析了二维叶型参数与涡轮叶片负荷水平的关联,讨论了变稠度与变转角两种负荷调整方法以及两类高负荷涡轮叶栅的流场特征与二次流控制思路。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叶栅气流折转角、增大叶栅流道周向宽度与缩短叶栅轴向弦长均能有效提高叶片负荷水平,但出于强度等方面的考虑选用了变转角设计与变稠度设计。其中,变转角设计主要通过改变叶栅周向静压梯度调整叶片负荷水平,因而大转角高负荷叶栅中通道涡与吸力面附近流体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变稠度设计主要通过改变流道周向宽度调整叶片负荷水平,因而低稠度高负荷叶栅吸力面边界层较易发生大尺度流动分离。在大转角高负荷涡轮叶栅的基础上,研究展示了叶片复合弯曲造型的设计思路与应用效果。复合弯曲设计是在常用反弯设计的基础上对叶片吸力面端部进行局部正弯造型的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转角高负荷涡轮叶栅中,叶身反弯设计通过调节吸力面叶展中部静压分布削弱了叶展中部吸力面中下游边界层,并抑制了脱落涡高损失区的低能流体堆积与二次流动;端部正弯设计通过增大周向迁移流体与吸力面夹角降低了周向迁移流体折转过程对通道涡与壁角涡的增强幅度,通过调节吸力面端部静压分布抑制了吸力面端部中下游吸力面边界层,削弱了吸力面角区的低能流体堆积与二次流动。因此,叶片复合弯曲设计在常用反弯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了叶栅端部流场,如在-20°叶身弯角下,复合弯曲设计对能量损失系数的降低幅度是常用反弯设计的1.66倍。在低稠度高负荷涡轮叶栅的基础上,研究展示了端壁分区造型设计的造型思路与应用效果。研究中,端壁分区造型主要由压力侧前缘凸起与吸力侧中下游凸起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压力侧端壁凸起通过调节壁面坡度改变了压力面前缘端部流场的静压分布,抑制了栅前来流向叶栅端部的折转以及折转后流体的周向迁移趋势,从而有效抑制了马蹄涡压力侧分支的发展;吸力侧端壁凸起通过调节壁面坡度改变了吸力面中下游端部流场的静压分布,提高了周向迁移流体与吸力面的夹角,从而有效抑制了吸力面角区低能流体堆积并削弱了壁角涡与吸力面端部尾缘分离等二次流结构。最终,低稠度高负荷涡轮叶栅的能量损失系数由0.0564降低至0.0485,降幅约占原二次流损失的25%。在分别讨论了以上两种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研究还展示了二者联合造型的应用效果,分析了两类控制方法的相互影响及其对联合造型设计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稠度高负荷叶栅吸力面逆压梯度整体偏高,因此不宜采用吸力面弯曲设计、联合造型设计中仅建议考虑压力面反弯设计与端壁分区造型的联合应用;在大转角高负荷叶栅中,叶片弯曲设计与端壁分区造型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互补、提高二次流综合控制效果:在复合弯曲设计与端壁分区造型设计分别将能量损失系数由0.0988降低至0.0796与0.0769的前提下,端壁分区造型与复合弯曲联合应用能将能量损失系数进一步降低至0.0708。
其他文献
自升式钻井平台以其便于安装和移位等优势在海洋油气勘探中被普遍应用,由于复杂的海洋地质条件和恶劣的海洋环境,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桩靴基础在预压安装阶段和服役阶段事故频发。因此,研究桩靴基础在复杂海洋地质条件和海洋环境荷载作用下的失效机理和承载力尤为重要。目前,大多数粘土中桩靴基础的失效机理和承载力研究多是基于地基土为均质粘土的假设。实际上,由于自然物理化学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下,粘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往往
由于国家劳动人口短缺、人力成本持续增长,机器人逐渐加快了进入各行各业的脚步,机器人代替劳动者从事繁重枯燥的工作,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也显著改善了生产环境。但无论是采用“机器换人”还是“人机协作”模式,都要求机器人更加拟人化与智能化,并且更易部署。机器人智能作业系统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机器人学习系统,机器人从人类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任务规范和知识,抽象成机器人的动作技能、控制策略和任务模型,最终要求
利用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将CO2还原为高附加值化学品被认为是解决由化石燃料的燃烧带来的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这两大问题的一举两得的方法。在众多光催化剂中,n型半导体Ti O2因低成本、高稳定性、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还原CO2的光催化剂材料。在众多形貌的Ti O2光催化剂中,Ti O2纳米管和Ti O2纳米带因具有高度有序的结构、快速的电子传输性能和高比表面积而备受关注。但Ti O2也存在着光生
复杂网络动力学性质是当今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尽管网络拓扑结构对其动力学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复杂网络仅通过自身的拓扑结构很难实现预期的动力学性质。采用控制策略来实现复杂网络预期的动力学性质是非常重要的。间歇控制在能量消耗、信息传输、操作灵活等方面比连续控制更有显著优势,因而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但是,现有的大多数间歇控制在控制时间区间是基于连续时间状态可观测的。为了进一步改善该控制策略,本文提出周期
机器人足地相互作用力学作为接触力学的分支科学,在足式结构设计、机体运动仿真、轨迹规划、跟踪控制,以及地面环境参数辨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硬质地面的准静态接触建模通常通过几何运动约束获得,动态接触通过弹性碰撞或弹塑性模型来预测,然而面对沙地、冻土、苔原和外太空星球表面等松软地面环境,由于存在法向沉陷和切向滑移等复杂现象,传统相互作用模型无法适用,因此需要解决相关的问题。机器人腿足可能以水平或倾斜的姿
反问题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地球物理、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和工程控制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增多。由于反问题的应用背景十分广泛,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其理论及应用的研究。特别地,在一些实际应用反问题中,如医学成像、信号分析等,常常遇到解为不连续函数或含尖点的函数,求解此类反问题时解的非光滑特征非常重要,这使得Banach空间中非线性反问题理论和算法的研究尤为引人关注。本文针对Banach空间中的非线性反问题
双有源桥型单级式AC-DC变换器具有宽电压/功率变换范围、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长寿命等显著优势,在交流并网型储能系统中极具应用前景。目前对此类变换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变换器内部环流大、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和网侧电流谐波含量较大等问题,制约了其实际应用。因此,开展相应的调制与控制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完善其理论与技术体系、推进其在交流并网型储能系统中的实用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
光热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水蒸发、能源转化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目前已开发的各种光热纳米材料往往存在成本高、合成方法复杂等问题,而且产量只限于实验室水平。因此,为了光热纳米材料可以真正实际应用,就需要寻找合成简单、成本低廉、光热特性优异、且可以实现规模化合成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以氢气氢化处理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获得光热纳米材料的策略激发了人们的研究热情,尤其是多种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已实现产业化,可以
近些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以及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骨科手术量逐年增长,尤其是腰椎疾病已经成为临床最主要的病种。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是融合机器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脊柱手术技术的新型临床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缓解了传统微创手术对医生经验的过度依赖,也缩短了医生在计算机辅助手术中的学习曲线,并有利于提升临床手术的精确性和可靠性。现有机器人产品主要面向术中椎弓根钉道定位,而精细、繁重的椎弓根钉道钻
氮杂和氧杂环结构片段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以及功能材料分子之中,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及化学活性,高效快速构建此类杂环化合物成为有机合成化学重要的研究领域。烯烃来源广泛且性质活泼,是重要的石化产品和基础化工原料,通过烯烃与杂原子的亲核加成反应构建碳杂键以及杂环化合物一直备受关注。然而一般情况下烯烃难以发生亲核反应,传统的酸化以及自由基引发的方法又有诸多弊端,例如环境不友好以及安全系数低等,因此烯烃的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