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医学诊断和有机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in7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元金属氧化物磁性纳米复合材料是一类重要的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无机功能性材料。在生物分子磁性分离、酶反应、药物载体,核磁共振成像和有机催化等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近年来,磁性纳米材料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是通过磁性材料的设计出具有多重功能的复合杂化纳米材料。本论文的研究集中在金属氧化物磁性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功能化组装和在双模式T1和T2磁共振成像造影剂,喹喔啉及其衍生物的催化合成和比色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包括如下三个研究工作:1.在油酸体系中,利用乙酰丙酮铁(111)和乙酰丙酮锰(II)作为前驱体,通过油相热分解法合成了成功的制备出碟状的(18 nm),球形的(16 nm)和立方的(27nm)三种形貌和粒度均一的单分散的MnFe2O4纳米粒子。同时还发现纳米粒子的磁性及其磁共振性质与其形貌和尺寸具有紧密的联系。这些MnFe2O4纳米粒子,在与钆和叶酸共价修饰后,对T1成像的亮信号的增强和T2成像的暗信号的减弱是同步的。体外磁共振成像实验还表明合成的多功能的Gd:FA-DTPA-PEG-DIB-MnFe2O4纳米复合物能够在体外对叶酸过度表达的肿瘤细胞进行靶向的T1和T2双模式磁共振成像,并且T1和T2磁共振成像有显著的提高。实验结果明确的显示这种合成多功能的Gd:FA-DTPA-PEG-DIB-MnFe2O4纳米复合物的方法对于特定的肿瘤细胞的高精度的T1和T2磁共振成像具有重要的意义。2.在油胺和二苯醚的混合体系下,利用乙酰丙酮铁(Ⅲ)和乙酰丙酮铜(Ⅱ)作为前驱体,通过油相热分解法合成了成功的制备出单分散的核壳结构Fe3O4@Cu2O纳米晶。以共价层层组装的方法与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片层通过组装形成一类三维介孔杂化框架磁性纳米材料Fe3O4@Cu2O-rGO。此材料在邻苯二胺和端炔类化合物合成喹喔啉及其衍生物的有机反应中表现出极高的活性,选择性高(>99%)和耐久性好的特性。3.通过油相热分解的方法,合成了4 nm的MnFe2O4纳米粒子。结合前面制备的16 m,18 nm和27 nm三种不同尺寸的MnFe2O4纳米粒子,通过功能化修饰上DBI-PEG-NH2以提高其水溶性。修饰后的MnFe2O4纳米粒子在H202溶液的存在下显示出了其催化TMB(3,3’,5,5’-四甲基联苯胺)的显色反应的固有的类过氧化氢酶活性。动力学测试展示了其不同水平的类过氧化氢酶活性水平。催化活性顺序为:4nm球形纳米粒子>18 nm碟型纳米粒子>27 m类立方型的纳米粒子>16nm球型纳米粒子。修饰后的纳米粒子在被叶酸标记后,能在细胞内实现低毒的对Hela细胞发生特异性的催化反应。
其他文献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得越来越多人群的审美眼光越来越高,视觉传达设计作为审美传播的重要途径,其传播方式及媒介渠道也在不断创新发展,而且融合吸
<正>一部每天下午在湖南卫视播出、每集时长仅有20多分钟的小戏骨版《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口碑火爆。小戏骨们凭借着聪明过人的精灵劲儿、人小鬼大的实力演绎,以及对经
文章简要介绍现代设计方法中的模块设计、虚拟设计、绿色设计在电风扇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进一步详细探讨利用模块设计的电风扇设计的思路、过程和方法。
<正>我们经常碰到"民艺"与"农民美术"的混淆,考虑起来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广义上讲,从农民那里产生的固有的工艺,应该是属于民艺即民众的工艺的一部分,
通过两个纬度,选取六个指标,运用综合指数法测算了印尼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表明,印尼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在1999年达到峰值后呈现出逐渐下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其国内政策导
法治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保障。地方政府的法治实践既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国家治理的地方实践形式。从国家治理现代化
<正>20世纪20年代,美国曾使用手动螺旋式千斤顶滑升模板的方法修建筒仓。40年代中期,瑞典出现了颚式夹具穿心式液压千斤顶和高压油泵,用脉冲程序控制滑升,使这项施工技术得到
<正>北京市朝阳区在转变社会管理方式上迈出了新步伐。9月27日,朝阳区1700多个社区社会组织结成联盟,率先在全市成立首个社区社会组织联合
我受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理事长许中志同志的委托来作这次会议的总结讲话。首先是祝贺轮渡专业委员会三届二次会议的胜利召开!其次是特别感谢全国的轮渡工作者为轮渡事业的
近至世界史中古时期才成熟的中国戏剧(戏曲),无可避免地受到域外一些戏剧艺术因素的影响。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印度古典戏剧(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过程的影响问题。梵剧对中国